第10部分(第2/4 页)
脱,为以后东山再起积蓄了力量。
为逃避责任,陈奇瑜牺牲了几位下属的生命,将责任推到了他们的身上。但他在朝中的政敌获悉此事,又岂能放过他?给事中顾国宝、御史傅永淳参本,历数陈奇瑜罪行。崇祯除了自己,哪能容许手下人犯一次错误?于是,陈奇瑜比曹文诏还惨,一夜之间从功臣变成了罪人,下狱、大刑伺候了!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无间道(2)
农民军在崇祯“相助下”,去了劲敌,势力愈大。崇祯九年,比陈奇瑜更有才华的洪承畴进入正面战场,连败义军。义军不得不在荥阳开会,十三家首领商议结成联盟,共对明军,在这次大会上,李自成脱颖而出,提出化整为零的战术,要十三家头领分头行事,“打下来的城池村庄,劫来的男女财产,一概十三家均分。”这个提议被大家认可,李自成虽然此时还是依附高迎祥,但在义军之中,已经是非常有名气有地位的人物了。
大计商定,但大家不久就发现洪承畴更非等闲之辈,只要碰上他,义军就极难有胜算。被洪承畴打得四分五散后,高迎祥与张献忠东下,侵入凤阳,烧了朱元璋祖陵。在这里,李自成与张献忠第一次翻脸,他们翻脸的原因很简单,是因为张献忠劫获了几个守陵的小太监,因为他们会吹打,张献忠留在军中做娱乐之用。李自成根据“男女财物十三家均分”的原则索要,张献忠不给,两人竟然就此翻脸了,李自成率先破坏盟约,鼓动高迎祥散伙,转战陕西,与罗汝才会合去。为了这么点小事,两大农民军领袖就此结了仇,而且终其一生无法化解,今人看来,简直有如儿戏。
农民军并不团结,荥阳大会后,基本上无人遵守“财物均分”的原则,反而多有争斗。也由此说明,义军直到时,仍然是流民习性,没有纲领,没有道德约束,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战略思想,仍然处在一盘散沙的状态下。在这个形势下,明军各大员纷纷出手,捷报频传。与洪承畴齐名的新任陕西巡抚孙传庭在陕西汉中将高迎祥困死,最后竟然将其捉拿砍头,取得了具有决定性的胜利。高迎祥死后,义军势力大大受挫,由此分为两支,一支由张献忠率领,转战湖北、安徽、河南,一支由新闯王李自成带领,辗转于陕西、甘肃、宁夏。
两支义军步履艰难,因为与义军相比,明朝的大将太会打仗了。此时,在接连杀、撤了几个不太成功的兵部尚书后,崇祯终于找到了感觉,重用了一向以权谋著称的杨嗣昌为兵部尚书。这位杨嗣昌是当年那位倒霉蛋杨鹤的儿子,接受乃父教训,做官和做人都很小心,因为擅权谋,在崇祯那里非常得宠。在对付义军一事上,他提出的是“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战略,“四正”是以陕西、河南、湖广、江北四个地区为主战场,六隅是以延绥、山西、山东、江南、江西、四川六个地区为辅助战场,形成一个“十面之网”,主战场以总督洪承畴和陕西巡抚孙传庭对付李自成,辅助战场由总理六省军务的熊文灿对付张献忠,洪承畴、孙传庭还有一个熊文灿,全是难得的干才,他们把李自成、张献忠打得无处可逃,李自成逃到了商洛山中,张献忠投了降。其他的义军在滁州碰上的是曾与曹文诏联手过的卢象升,他手下有大将左良玉、高杰、贺人龙、祖宽,更是打得义军无还手之力。熊文灿、卢象升再加上先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洪承畴、孙传庭,合这几人之力,眼看义军败局已定。
可是,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候,“王牌大卧底”崇祯出手了。
原来,因为义军势大,满清趁机出兵,明朝此时需要左右应付。于是崇祯采用了兵部尚书杨嗣昌的建议,极不理智地将剿匪任务最巨的洪承畴、孙传庭撤回,拱卫京师。杨嗣昌此举,多有私心在里面,因为他与洪、孙之间一直是貌合神离,防止两人功大盖过自己的私心也在里面,所以趁机把他们从最重要的战场调回。对此,老练的洪承畴表面上并无异议,心里其实不满,耿直的孙传庭却不能接受如此轻易的放弃剿匪的大好局面,几番上书无效,于是一怒之下称病辞官。
事情发展到这里,我们会发现一个规律:明朝的阁臣内斗,真是无处不在。每到关键时刻,阁臣中间就会发现内讧,无论是在关外对付后金还是关里对付流民,其结果都是一样。杨嗣昌的这个暗算,令明廷极其关键的大好局面难以维持。
对于文官内斗(洪承畴孙传庭虽然带兵打战多年,但和辽东三帅一样,也是进士出身,都是文官),崇祯的内心是非常厌恶的,可是他找不出一个良好的解决方案,如同墙头草,今天听他说有理,就办,明天醒悟过来了又整那个曾经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