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3/4 页)
响他的人,这次也一样。崇祯信了杨嗣昌,于是不管孙传庭有多大功劳,有一次忤逆都不行。好,你不是不服吗?捉!国家功臣孙传庭也下了狱,洪承畴心里不服,可再也不敢说什么了。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无间道(3)
洪、孙一去,义军去了两个最大的劲敌,不过,明朝还有熊文灿,熊文灿把李自成打得只剩下了十几个人,还招降了张献忠,允许他拥兵自立。可惜的是,崇祯十二年,张献忠出尔反尔,又反了,熊文灿想起杨鹤、陈奇瑜遭遇,后悔不已,急忙采取补救措施,上书朝廷申辩,甚至不惜谎报军情,反而弄巧成拙,连以前接受张献忠等人贿赂之事都被朝中政敌抖出来了。文官集团又发威了!崇祯也发了怒,下令捉熊文灿,最后等待他的结果比前几任还惨,是死刑。
熊文灿一死,义军得以喘息。形势急转直下,这时,崇祯打出最后一张王牌,兵部尚书杨嗣昌亲自督军。杨嗣昌不光擅长于搞内斗,他打仗确实有一套。再次大败张献忠、李自成,取得玛瑙山大捷,在西鱼山腹地,更将李自成困死,逼得李自成险些自杀。
不过,杨嗣昌最后还是功败垂成,因为杨嗣昌小看了张献忠。张献忠是兵勇出身,其人性情残暴、反复无常,为人看似粗鄙,但其实极通世态人情。他为保存性命和实力,曾几次假降明廷,一旦有机会就再反水,之所以这样做的成功率极高,是因为他深知明廷诸将面和心离、贪恋名利、人人为一己私利而不顾国家大局的弊端。他对付熊文灿,就用过这个狠招,先是以重金相贿,成功骗取其信任完成诱降后,又再度反水,还详细把熊文灿等人受贿之事实、数目刻于城墙之上,终于利用明廷阁臣之间的矛盾,不费一兵一卒就斩杀了对手。这次,虽然他打仗打不过杨嗣昌,但却找到了另一个对付他的办法。
杨嗣昌倚仗崇祯之宠,骄矜自用,他排挤洪承畴孙传庭之事在军中颇为不得人心,而这两位良才去后,他手下可供调遣的人是左良玉与贺人龙。左与贺二人曾随卢象升、熊文灿等人征战多年,始终在主战场作战,但却未能凭此升官,左良玉还受熊文灿牵连,被罪降三级,一直对明廷有所不满,亦对代表明廷出战的杨嗣昌多有不服,而杨嗣昌也对他的骄狂作风也早有不满,将帅之间,互不顺眼。当时明军的状况,用原兵部尚书、曾推举过袁崇焕的侯恂的话说,是“总督之令不能行于将帅,将帅之令不能行于士卒。”(《怀陵流寇始终录。》)很不幸,这个矛盾被与明廷诸将争战多年的张献忠洞悉,于是他使出了屡试不爽的一招——离间计,先以重金贿赂左良玉,并说:“献忠在,故公重见。公所部多杀掠而阁部猜且专。无献忠,则公灭不久矣。”(《明史·左良玉传》),这些话正说在了左良玉的心坎上,于是,左良玉开始不再为杨嗣昌出力,杨嗣昌屡次调他不成,张献忠趁机突围了。
面对左良玉的抗拒,杨嗣昌不是像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等人一样,以公正、清白、严整军纪、廉洁自律来取得威信,相反暗中使了阴计。他发动兵力将张献忠逼入四川后,想利用另一军阀贺人龙取代左良玉,私下许诺贺人龙,只要取胜就将左良玉的“平逆将军”的称号转赠给他,并上报朝廷记其大功,不料左良玉竟然在玛瑙山一战中立下大功,成功地将张献忠困住。杨嗣昌无法兑现承诺,贺人龙因此对他深怀不满,索性将此事对左良玉明说,此后左、贺两人与杨嗣昌形同水火,不再听他调令。
张献忠的离间计,再加上杨嗣昌处事的不明朗和偏私心,令得将帅失和局面日益严重,左、贺不再听命,产生恶性连锁反应,许多将领与杨嗣昌离心离德,导致杨嗣昌最后几乎无人可用,朝中政敌也趁机发难。由此战争局势逆转,李自成抓住机会,与刘宗敏等仅有的十几骑人突围出来,在河南东山再起。
在杨嗣昌还为人事问题烦恼之时,义军缓过手来了。张献忠采取“以走致敌”的策略,以游击战术绕到明军后方,竟然击败左良玉,大举反击,并在后来的战斗中获得全胜,占领了四川重镇襄阳。李自成突围后转战洛阳,同样事事顺利。之后在李自成和张献忠的领导下,洛阳陷落,福王被杀、襄阳陷落,襄王被杀。其中福王朱常洵是万历与郑贵妃的儿子,当年曾掀起明朝整个文官集团参与进来的“三大案”,就是缘自于他与太子朱常洛之间的矛盾。因为其母受万历的宠爱,也连带着从小就得宠,虽然夺位没有成功,但也凭此在藩王中占的地盘最大,兼并土地最多,平时民恨极深。这次被义军捉住,剁成了肉馅,拌以鹿肉下酒,谓之“福禄酒”,成了下酒菜。当年万历为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