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2/4 页)
人:旱在公元前139 年,他就派张骞出使西域与月氏国联系。月氏人可能属于印欧民族,被匈奴赶出了甘肃的老家,在武帝时已迁到今天阿富汗一带,正欲进攻印度,后来便建立了贵霜帝国。张骞一度为匈奴人所俘虏,但他历尽艰辛,终于到达了月氏国。不过后者此时已无兴趣重新卷人中亚的战事。张骞于公元前126 年返回中国,不过公元前1 巧年时他又再度出使西域以联系居于中亚伊犁河谷的少数民族。尽管这次出使仍未达到预期目的,但这几次出使大大增进了中国人对西域地区的了解与兴趣。
武帝还曾设想从两翼夹攻匈奴。他在今甘肃地区设置了两个都护府,并从内地移民70 万人充实边疆。为保护这些移民,他将长城延伸至玉门一带。这样汉朝的势力就扩展到了以中亚塔里木盆地为中心的绿洲农业地区。这些绿洲是古代东亚、西亚之间通商的重要中转站。汉朝的军队甚至分别于公元前104 年、公元前102 年两次越过广阔的帕米尔地区进入现俄罗斯土耳其斯坦境内追击匈奴人。
武帝死后,汉朝继续征伐匈奴,最后在公元前52 年南匈奴的单于不得不向汉朝俯首称臣。公元前42 年汉朝军队再次越过帕米尔,深入前希腊栗特王国,在那里打了胜仗并俘虏回一些罗马士兵。这样汉军深入不毛,将势力扩张到离首都2000多英里之外的地区,而罗马帝国虽然地处海上交通便利的地中海地区,即使在极盛时也未能做到这一步。
三、西汉思想与学术
先秦诸子的思想在西汉时已是万马齐暗,不复当年百家争鸣的盛况了。这足以说明秦汉两代对过去的传统产生了多么大的破坏。不过前代的思想仍有零星流传,如“阴阳”二元论、“五行”思想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天象示警观念,也还都保留了下来。
武帝时创用的年号纪年法就是这种思想的产物。天下太平无事,年号就会一直使用下去,如果有什么天灾人祸发生,儿个月内就会改元易号。其结果便造成了中国历史纪年的混乱,使中国人更加倾向于以朝代计年。尽管缺点不少,这种制度仍然在东亚得到普遍采用,后来中国在1368 年、日本在1868 年才开始采用年号与年代对应的办法来纪年。
道家思想也保留下来不少,但《 道德经》 与《 庄子》 在经历了两次改朝换代之后面目全非,几乎被各种原始迷信尤其是修炼长生不老的兴趣所掩没了。时人一心修习长生之术、炼制点石成金的仙丹,这无疑是世界上炼金术的最早实践。此外还流行辟谷之术,如通过绝粒、吐纳以求长生不老。各种古代迷信也保留了下来,从中发展出庞杂的神话系统,并很快与道家混作一谈。古代统治阶级的迷信消失了,但对这些迷信的记忆却保存了下来。公元前110 年,汉武帝经人建议,重新恢复古代的祭礼,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泰山封禅祭天、梁父祭祀后土的活动。
再看当时的知识分子阶层。学者们致力于搜寻古代的著作。秦灭之后的哲学、历史著作在公元前191 年又都得到官方的推崇,有些老学者通过记忆日述了一部分经文,有些则来自于墙壁中夹藏的经书。其结果,往往一种经书,如《 尚书》 ,有古文、今文两种版本同时流传于世。
汉代学者没有多少学术眼光,对古朽一概全盘接受。不过池们试图给古籍分类,如《五经》 ,同时为之大量作注作疏、西汉学者的注疏开创了后世学术研究的一个摇要领域、第一部有系统的字典《 说文解字》 也于公元100 年问世。该书共收入9000多字,分列为540部。
汉代哲学著作多为集体编著二如《 淮南子》 一书,由高祖的一个孙子主持编写。其中权合了宇宙论、道家思想和其他古代坤话传说。尽管汉代著作多为学术著作或说教,但同时也发展起一种重要的诗体文类― 赋。赋与屈原的《 离骚》 风格相近,往往极尽铺陈之能事,亦富意象与夸饰,其描写对象大多为帝都景象或白然风光。
史书
西汉最伟大的文学成就是史书。对于一个格外重视厉史的文明来说,这是很自然的事。中国人将文学分为四部,“史”即为其中一大类,其余三项分别是经(包括其注疏)、子(诸子著作)、集(纯文学作品)。
司马迁(卒于公元85 年)所著之《 史记》 ,标志着中国史学的一大气跃。据说他继承父志,独立完成了这部著作,但这有可能是为修史这一孔子开创之伟大事业所作的一个虔诚托辞。司马迁显然具有态肆不羁的学识与魄力。)公元前99 年他为被迫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