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第3/4 页)
习惯,每年的最后一天,我都会去拜访信息系统的指挥中心。那里有一面巨大的平板玻璃,透过它,能看见指示灯持续的闪烁,这表明联系全世界的电讯系统正在忙碌地工作着。
到2001年,世行的信息网络覆盖了100多个国家,支持着1·6万台电脑同步运转,不管是非洲沙漠、南亚平原、中亚山区或中国的丘陵地带,我们的工作人员都能在任何时候与总部联系,搜索到银行所有的信息。这与四年前,我在非洲的遭遇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当系统初步建成之后,我又向姆信提出一个课题:我们今后该如何发展?
姆信的看法是:未来的重点不应该是更新和扩大,而是回收所做的投资,更好的挖掘体系内的潜力,更好的利用已有设备为业务服务。他进而提出了2002――2006年的第二个五年计划。其核心是:
―― 利用信息计划支持权利和人员下放;
―― 逐渐收回投入成本;
―― 利用信息系统改进风险管理
―― 利用信息系统推进业务程序的简化
―― 促进会员国与其他国际组织的合作。
“第一个阶段是投资和建立平台,下一个五年是如何在平台上跳舞。”这是姆信新计划的核心。我看着他的方案,再一次暗暗庆幸,当初真是没有选错人。【哈佛案例中,也有一张表格】。
从2000年到现在,世行的信息化工作,一直受到广泛好评。在所有的国际组织,甚至与很多私人公司相比,世行的这一系统也是非常先进的,它让世行这只曾经的“泥足大象”变得灵敏起来,通过一个先进的信息系统,促使世行向一个学习型企业转变。有媒体评论说,“只有在世行这样的公共机构才能做到如此的信息和知识共享,私人公司几乎是不可能的。”
2003年11月,哈佛大学商学院的华伦(Wanen)教授把世行的信息化改造写成案例,编入哈佛商学院的案例教学库,华伦教授是国际知名的公司信息管理专家,他将这个案例当成他教学中最好的五个信息案例之一。
在这个编号为“N9…304…055”的哈佛案例中,华伦教授写道:利用信息为业务服务,促进业务工作,世行是一个样板,它远远地走在其他国际组织的前面。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9·11”当日:紧急疏散7000人(1)
就在那一刻,我的心中突然划过一个念头:这次袭击对于一家全球性发展金融机构来说,会可能意味着什么呢?我竟不敢深想。
世行每天有三千多人在全球各个国家工作,其中包括住在100多个国家的2800多人和每天坐飞机穿梭在太平洋、大西洋、加勒比海上空的几百人。几十年来,世行形成了一套对付、处置各种应急事件的程序和做法,有的国家发生军事政变,有的出现民事###,有的涉及飞机、轮船、汽车等重大事故,也有处理日常犯罪的事务(交通、被盗、医疗急送)。在世行50多年的历史中,尽管有那么多人在上百个国家作业,每天有上千人乘坐各种交通工具在各地奔波,但是几乎没有出现过大的恶性事故。
在这些年里,尤其是冲突和灾难众多的80年代和90年代的多数时期,世界银行采用了不断加强的综合性应对体系来防护和处理这些危机。例如,每隔一定的时期,各个国家的办事处都会有应对灾难的演习。在很多局势不稳定的地区,当我们的职员进入那些没有固定的电话线路或手机不通的乡村时,都被要求带上卫星电话。
所有这一切,都把注意力放在华盛顿总部之外,总部更多的是考虑防火防盗。因此,2001年9月11日,当本·拉登的袭击突然降临美国本土的时候,我们跟所有的美国人民和机构一样,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世界银行地处华盛顿特区市中心,离最可能的攻击目标――白宫只隔两个街道,不到一公里。
9.11,世行经历了创建以来最惊慌的一幕。
所有的一切都太突然,太出乎意料。
那天上午9点,跟往常一样,执委会开碰头会,这是例行的三十分钟。突然,门被推开,沃尔芬森的秘书喊到:“世贸大楼被撞了!”我们立即打开电视,看到正在直播的画面:整幢大楼浓烟滚滚。我们都惊讶的想着到底发生什么事情了?秘书一直在不停地絮叨说是有架飞机撞进了大楼,我们还都认为那不过是场意外而已。
接着,又看见另一架飞机撞了进去,在方形大楼的中部冒出了个大火球。直到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