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部分(第2/4 页)
在《终结者》系列里,有一个精神病医生的角色,鲜明地概括了这一特征。在该系列的第一集中,萨纳康拉和未来战士卡尔雷斯被警方逮捕。由于事情奇怪,警方请这位精神科医生来作诊断。在影片里,他表现得十分专业:以非指导性原则,鼓励卡尔雷斯把他的经历说下去。但在诚恳的职业外貌下面,是他对这一事件的完全不接受,把卡尔雷斯和萨纳康拉完全当成妄想症患者。在第一集里,精神病医生没有亲眼目睹任何一次超现实的事件。而在第二集里,他在精神病院的走廊上,看到了终结者和液体金属机器人拨枪对射的场面。那是他的观念体系无法“整合”的事件。到了第三集里,当警察把卡特布鲁斯特从墓室里救出后,精神病医生又出现了。他完全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里,看得出,二十多年的时间过去了,他仍然无法理解那个事件。而当他又一次看到终结者时,只有落荒而逃。
第六节:自然科学的“霸权”
在科学界,自然科学先于社会科学而成熟,由此便产生了对社会科学的岐视。比如,称自然科学为“硬科学”、精密科学,称社会科学为“软科学”。这种表面中立的称呼实际上包含着歧视色彩。又比如,将自然科学的结论或方法论直接引入社会科学,以力学、生物学的观点看待人类社会和心理规律,要求以黑箱方法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反对“内省法”,等等。
科幻作者和科幻爱好者未必清楚这些科学界的争论,但在科幻圈里,却也存在着对社会科学幻想小说的歧视。在西方科幻界,社会科学幻想小说被顺理成章地称为“软科幻”,与以自然科学为题材的“硬科幻”相对。相当一批科幻作者不承认社会科学题材科幻小说是“正统科幻”、“纯科幻”,而只是把它们当成社会问题小说看待。他们至多可以接受在一篇自然科学题材科幻小说探讨一些社会变化。在创作领域,以自然科学为题材的科幻小说更是远远多过以社会科学为题材的科幻小说。
当然,这种自然科学的“霸权”在社会科学界也正受到抵制。科学家逐渐认识到,人类社会拥有自身的规律,需要新的科学方法论。而在科幻创作中,也出现了探索社会科学题材的倾向。六十年代开始于英国的“新浪潮流派”就是这一倾向的重要代表。
第七节:科幻小说中的科学研究方法
大部分科幻小说都只是涉及科学研究的成果,很少有哪部作品谈论到科学研究方法。但如果有这样的小说,它就是科幻小说的范本与核心了。刘慈欣的《球状闪电》,就是这样的“核心科幻”。
这部作品以自然科学之谜“球状闪电”为题材,描写了几代科学家为之倾毕生经历的故事。其中,以前苏联秘密进行军事用途的研究为背景,讲述了“线性的”,“机械论”的思维如何束缚科学家的思想:前苏联从六十年代开始,在某秘密基地设置了“3141”项目,那是世界上最大的球状闪电研究基地。苏联方面甚至建立了一个小城市,保障其供给,并且掩人耳目。项目启动三年后,在偶尔的情况下,苏联科学家制造了第一个球状闪电。于是,他们把当时的各种参数记录下来,在同样条件下反复实验,结果,球状闪电却再没有如愿出现。
面对这一情况,当时的项目负责人不是开创性地思考问题,而是去怀疑,最初的参数记录被“帝国主义间谍”伪造了。项目参与者被审查,搞得人人自危。后来,项目组改变参数进行实验,穷三十年之力,也只制造出二十七个球状闪电。而且由于它们不请自到,无法控制,还付出了人命的代价。
苏联解体后,该项目自然被取消了。后来,主人公林云和陈博士从项目参与者格莫夫那里,知道这一封存的历史。他们用创造性的思维判断,球状闪电不是闪电,而是被闪电激发出的特异空间结构。以前人们用机械化的思维研究这一课题,无异于守株待兔。于是,他们改用移动的人工放电进行搜索,终于可以成批地找到球状闪电。
作者刘慈欣在本书后记中介绍说,这部书里的“球状闪电”研究既不是现实中的真实情况,也不是他自己关于球状闪电的初步理解,完全是艺术虚构。所以,不能在表面意义上理解这一情节。作者完全是在写传统和现代的不同科学观的变化。
*** *** ***
与科幻文学一样,科学哲学本身也在发展变化之中。科学哲学对科幻创作的影响,更是乏人关注的课题。笔者把这个问题作为《科幻文学与科学》的开篇,正是为了强调它的重要性和基础性。舒东的思考或许可以作为本篇的结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