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1/4 页)
孛艽��峁┲С帧S捎卺�骄霾呒�诺呐浜希��友赖氖拐呱矸莞�用魅罚�ぷ鞒尚б彩�窒灾���
岐山的灯塔,终于照亮了古老的巴蜀!一时间,秦岭自西向东的散谷、斜谷、骆谷、子午谷、库谷和蓝田谷等各处关隘,人声鼎沸、驼马穿梭,有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库谷道和蓝关道直达汉水,金牛道、米仓道、间道(后改称荔枝道)远涉巴方。这些古道得名或有早晚,但自古就有人行走。“栈道千里,通于蜀汉”,崇山峻岭间古栈勾连,穿行其中的除了商队,也从此多了不少行踪诡秘的政客和军人。
古代中原与巴蜀地区的交往,并非李白所说的“难于上青天”。著名的荔枝道在唐代为杨贵妃运送荔枝,从涪陵到长安最快只要三天!而通往巴国核心的嘉陵江水道,其源头直插关中,距岐山西陲的陕西省宝鸡市仅33公里。那些古代的高速公路,为岐山和巴蜀之间的密切往来提供了便捷的条件,甚至某些时期可能还十分拥挤。
……等这些工作告一段落,姜子牙才胸有成竹地跑到朝歌去杀牛。姬昌当时正被纣王软禁在离朝歌不远的羑里。见了姬昌后,姜子牙略施小计就把他救了出来。
如果历史真是这样,那可真是一幅奇异的场景:岐山上下正紧锣密鼓筹备一场巨大的政变,其最高统帅却心安理得地在朝歌坐了六年牢——这可是纣王做梦都没有想到的事!等一切准备就绪,姬昌拍拍屁股,潇洒地回到岐山,准备“天翻地覆慨而慷”了。 。。
文武图商
殷商的王公们不是傻瓜。古公亶父的政治野心,很快就引起商王的怀疑,但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给商王朝带来强大的军事压力,却在某种程度上掩盖了来自西方的威胁。
从武丁时代开始,山西北部黄土高原的戎狄部落给商王朝造成了很大的麻烦。自武丁之后,祖庚、祖甲、廪辛、庚丁、武乙等历代商王都很重视对戎狄的作战。武乙时期还将军事指挥中心从河南商丘搬到黄河北岸的朝歌,足见当时战争的激烈程度。
古公亶父死后传位季历,即姬昌的父亲。季历因平定西方,被商王文丁封为“牧师”,统帅西方兵马,代表商王朝征讨戎狄。商王自作聪明,以为这借刀杀人、一石二鸟之计,既挡戎狄之扰,又能让周原兵连祸结、陷入泥潭,没想到岐山将计就计,从此名正言顺地招兵买马,扩充势力,在征伐戎狄的同时,自己也扶摇直上,终于从一个西方小国发展成关中平原的霸主。
等文丁发现情况不对的时候,已经有些晚了。这时双方都犯了错误:文丁11年,周族大胜戎族,季历竟然忘乎所以,亲自跑到朝歌向文丁献俘报捷;文丁一看戎族已败,季历又送上门来,于是干脆将他处死。这一来,周族终于与商王结下死仇。
由于准备尚不充分,岐山并未与商王朝翻脸,仍按计划让46岁的姬昌继承父位,号称西伯。传说即位这一天,岐山上歇满了凤凰——从此,岐山进入周文王的时代。
两年后,商王文丁也死掉了,帝乙继位。帝乙面对的是一个烂摊子:北方戎狄未除,东南方向江淮一带的东夷族也开始蠢蠢欲动,此时的商王朝已经是内忧外患,风雨飘摇,扼制周族的崛起已经变得有心无力。不得已,帝乙只好把自己的妹妹嫁给姬昌,以图一时安稳。姬昌也借势一歪,表面上不计前嫌,暗中苦练内功,全速发展。
接下来的三十年,姬昌从推行“井田制”、进行土地改革入手,施行一系列休养生息、富国强兵的改革措施。姬昌的井田制,相比商王朝机械的土地国有模式有了很大的进步:他把方圆一里的平地按“井”字形分为九块,八家各耕一块,中间一块作为公田,由八家共耕。这八家公用一口水井,既是联系紧密的经济共同体,又是军政管理的最基本单位。周族再将井田制的思路灵活运用到各个方面,形成公私结合的基本分配制度,大小官员都有分地,这就难怪姜子牙把“善养老”也作为投奔岐山的一个重要原因了。
相对科学的分配制度,使周族很快协调了内部矛盾,树立了老有所养、人尽其用的仁爱形象,形成强大的号召力,吸引着大小方国和各地人才竞相归附。姬昌迅速巩固了关中平原的局势,又得到巴蜀地区的强力支持,三分天下有其二,取代商王已经是大势所趋。
与欣欣向荣的周原相比,商王朝这边却苦不堪言:北方戎狄死灰复燃,南方淮夷多次叛乱,出兵平叛又遭到小国孟方的伏击,差点阴沟里翻了船。刚刚得胜回朝,东夷又再次反叛。帝乙在黄淮之间疲于奔命,实在经不起折腾,只干了九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