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3/4 页)
的转身呢?
何:民间做书,正式点的称呼叫“民营渠道”,通常就叫“二渠道”,也就是相对于正规渠道而言的。从当时我们国家的法律来讲,民间做书是有很大问题的,这其中有买卖书号的问题,有版权的问题,都缺乏最起码的法律保护。当时二渠道的书商本来也鱼龙混杂,一类是最早做书的,其实就是普通的生意人,他们不见得有什么文化,也就是把书当成和其他产品一样的货物来做。另一类则是与我们同时或稍后加入书商队伍的那批诗人、作家、文学青年。鱼龙混杂的二渠道江湖有专心做好书的,也有专心做盗版专心做黄色书刊的。新闻出版局有个稽查大队就是专门打击非法出版物的。有一次省新闻出版局开会,主管干部发言的时候就讲,现在的书商已经出现了变化,像何农这样的高级知识分子也加入了二渠道,这就为他们的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我听着这样的话,觉得自己怎么就像是不法分子啊,这时候就很认真地考虑退出这个行业了。做书确实可以在短时间内赚钱,甚至赚很多钱,这些钱对于一个人来说,也许足够了,但是我并不是一个人,我们毕竟是一个团队。一个团队必须去做事业,必须要有前景。所以我开始在暗中寻找更好的行业和机会。1995年初,打听到成都科技大学(也就是现在的川大西区)外面有一处营业用房出租,我们就租下来了。这处房子不大,八十平方米,我们决定做一个有特色的茶坊。日本的茶道很有名,我们就把风格定成和式,相应地,起了个名字叫“东九时区”,也就是日本所在的时区。装修、设计我们都是自己操刀。我花了不少心思,把自己对空间的感觉尽量灌注到里面去。这个小小的茶坊一亮相,很多人都非常喜欢,川大、科大的学生往往把这里当成自己的据点。很多年以后,我遇到一些川大的学生,他们对名气大得多的巴国布衣不见得了解,但说到东九时区,他们说那就是他们大学时代的精神家园。
海:茶坊,就是你跨入餐饮业的开端?然后呢?
何:是这样,但是当时还根本没有想到将来要做餐饮,只觉得是一个新的尝试,感觉上和做一本新书的选题差不多,只不过用的材料不同而已。东九时区成功了,就开始想新项目,觉得是自然而然的。不久,我们就在人民南路找到一处出租的房子,这比东九时区大多了,三百多平方米,我就考虑做一个酒吧。当时我们几个人轮流去看场地,那一带到了晚上黑黢黢的,没什么人,要隔好长一段路才有亮一些的灯光。大家有些担忧口岸,我觉得创意已经想好了,对创意有信心也就不怕了。这个酒吧就是红番部落。我们把印第安文化作为主题,营造了一个非常具有异国情调和特色的空间。因为场地大了许多,施展的空间也大了,装修的时候,不单自己搞,还把朋友约来。有点像小时候有张好的画纸的时候,要约上朋友一起画的感觉。门口的酋长浮雕,是李宁做的;里面《最后一个莫西干人》的壁画,是何工画的;顶上的印第安皮艇,是加拿大前美协主席布鲁斯做的。总之,做红番部落是一个充满创作感的过程。红番部落的面世,几乎在成都引起轰动。当时成都的酒吧还很少,红番部落经常挤得水泄不通。从那以后,成都的酒吧越来越多,不到一年时间,大小酒吧数百家,从业人员近万人,已经形成了一个规模不小的行业。当时位于内地的成都,酒吧比沿海城市还要多、还要大、还要好。 txt小说上传分享
何农:潮里潮外三十年(6)
海:从酒吧到川菜,还是有一个较大的跨度的,你又是怎么跨过来的?
何:直到红番部落已经很成功的时候,我仍然在社科院上班,还延续着给企业做咨询、策划的工作。有家大型企业的老总请我策划一个较具规模的投资方案,我做了一个川菜产业化发展的方案,其中“巴国布衣”是一个重点。我认为川菜是我们的传统优势产业,是一个优质资源,但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自身必须做出革命性的调整。这个方案主要就是依照现代企业模式来做川菜企业的一个企划。不过当时的市场氛围对川菜很不利,因为当时的成都,最红火的是海鲜、粤菜,传统的川菜相当低迷,而且这个方案的投资不小,最终那位老总放弃了。我当时对这个方案不仅是有信心,简直就是痴迷,越思考越觉得其中包含的东西丰富,于是下定决心自己亲手来操作。虽然东九时区、红番部落都很成功,但都是借用的异域文化主题,这些文化的根不在我们这里。而巴国布衣、川菜就是我们自己的文化,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东西,我们就可以让它成长得根深叶茂。当然,筹建巴国布衣是一个比红番部落更漫长更艰难的过程,但也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