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1/4 页)
(太山就是泰山。一共八山,最后一山是泰山(而且是“太”)。北号人记录了西辽河地区,但是,资料保存在泰山地区的巫祠里,从西辽河到泰山的记录丢失了。这是一支曾经到达了西辽河的昭明人的后代。)
结语
东山经除了泰山和桑干河以外,都不是今天熟知的名字,可知不是大商的起源始族。海河和黄河都没有主河道,漫漶在华北平原上,这是几千年前华北平原的地貌。这些山是祠的名字。祠是祭祀的地方,后来有了房子,在早期祠是在露天。记录的“怪物”是被崇拜的神,叫做动物崇拜,虽然被拜祭的动物逐渐的成了始族人的猎获物,动物崇拜却保留了下来。
在祭祀的日子里,始族村落结队来到这里,人们高举着磨制的石器,抬着各种动物的塑像(祖先)祭献上精美的供物,等等。祠开始有了管理,逐渐走向专业化。而一种文化一旦专业化,将一代一代传下去。保持很强的流传能力。早在文字以前,东山经已经被口传整理过。而且经过了四次大规模的整理。这四条经第一经的时间最早,四经最晚。
照四条经的说法,全部是水泽地。在水泽地人怎么能居住呢?文字对水泽地的记录是真实的,伪造是伪造不出来的。怎样来解释?原来,这里说的是初建祠时候的地貌,也就是初建村落时候的情况。迁徙的始族人找到了一块较干爽的地方,便居住了下来。因为地广人稀食物一定不缺少。始族发生了分支,新的分支又去寻找住地。这样看来,四经的水泽地貌等于是太行人迁徙和开发华北平原的记录。表达了时间的顺序,而不是地域的顺序。
既然时间是这样地早,那些山名和水名一定不是山水名,也不是祠名。那么早的时间哪来的山水名?那个时候巫还没有从始族的村落里独立出来,哪来的祠名?可是,名字是真实的,是一代一代口语的流传。只是后人弄错了,到了后人时代,山祠(考古叫做祭坛)已经普遍建立了起来。后人自然不能知道在千年前祖先的创业的经历。后人认为祖传下来的名字也是祠名,山水名。在后人看来,这些名字只能是山,祠的名字。
在今天看来,在那个时代流传下来的名字就一定是崇拜名。是始族的起源史诗。还有什么比始族起源更有生命力的词语?几百年的时间过去了,千年的时间过去了,始族巫从始族中独立出来。有了自己的祠。这些崇拜也便带进了祠。依春秋人的认识,巫独立出来的时间在距今五千年(黄帝时代),据考古以及东山经的记载可能在公元前四千年和公元前五千年之间。
所谓的山水名实际上是始族的崇拜,一个名字等于是一部史诗。说到这里,四条经为什么从北向南排的谜也解开了。这个排序记录了四支始族人从北向南迁徙的路线,表达了太行人的分支向南迁徙的趋势。
分支以后新的始族巫一定为新的始族制作一个崇拜。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民族。中华民族历史连续,文化悠久。因此,也一定有丰富的史诗。原来,中华人的史诗是这样的记录下来。在讲述伏羲的时候,说到了十五氏,认为是伏羲后代。分支始族的崇拜,文化背景不同,对崇拜的流传方式也不同。仰韶文化以始族巫的方式流传,仰韶人的始族崇拜被春秋人叫做“氏”。太行文化的始族崇拜被巫文化集合起来,成为氏崇拜的内容。祠,氏,祀都是同义词,发音又很相近,可知这其中的变化极复杂。
供祭的祠越来越多,几乎每一个村落都有自己的祠,这无数的祠供祭着大体相同的名字。村落的联合,祠的统一,终于整理出四支始族或始族系统。
海水退后,有四支始族向南迁徙,到达黄河边的时间在公元前六千年到公元前四千年之间。
古河道 农始族 蚩尤人 炎人 禹氏族 昊人
古河道
上一回探索了大商的起源地区。起源地区生存着怎样一些人?这些人口怎样来到古河道?来到古河道的人口怎样汇合起来大商氏族?汇合起来大商氏族的人口叫作大商祖先。这一回来探索这些问题。
先从古河道说起。
从黄河边向南的一片土地叫作“古河道”。古河道地区曾经是一片低洼的水域。这一片水域叫作“黄河海沟”。黄河海沟东接山东丘陵,南通“淮海”。距今万年这片水域开始有河道出现。古河道土地最后形成已经是公元前4千年。
在河道流过的地方,在太行山和山东丘陵中间,有过一条古老的水。这条古老的流水叫作济水。这条济水已经堙没在黄河河床的下面。济水不存在了,但是,古人没有忘记它。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