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1/4 页)
一经 二经 三经 四经
山顶洞人后代向南迁徙的人口分作两条路线。一条路线是走“山路”,沿着太行山的东坡向南。这一支人口称作太行人。一条路线是走“水路”,沿着海边的湿地也是向南。走水路的这一支在古书中称作东山经人。东山经人到达山东丘陵,又称作东夷。这一支人口到达了山东丘陵,与山东丘陵的土著汇合。汇合起来的人口在考古上叫作大汶口人。大汶口文化的遗址开始于公元前 4100年,结束于公元前2600年。关于东山经人的迁徙记录,古书山海经收集在东山经。
一经
(原文)
第1山
东山经之首,曰樕su朱之山,北临乾昧。食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海。其中多鱅鱅之鱼,其状如犁牛,其音如彘鸣。
(乾昧,指遥远的北方。食水就是桑干河。桑干河从樕朱山发源出来。海,不是今天的渤海,海水还没有后退,大约在北京,周口店一带。鱅鱅,这是以水中生物为食的哺乳动物。古书中多次出现。这是因为,始族的早期,始族人捡拾水中的“活师”为食物,“结识”了鱅鱅之鱼。)
第2山
又南三百里,曰藟lei山,其上有玉,其下有金。湖水出焉,东流注于食水,其中多活师。
(在桑干河南三百里,一条叫作湖的水流向东流进桑干河。活师,在今天叫作蚌和螺。请读者注意,樕朱人是沿着“海边”向南迁徙,这活师可能是海蚌和海螺。樕朱人捡拾活师为食。)
第3山
又南三百里,曰栒犬(木旁)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碧石。有兽焉,其状如犬,6足,其名曰从从,其鸣自叫。有鸟焉,其状如鸡而鼠毛,其名曰(此虫)鼠,见则其邑大旱。(水只)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湖水。其中多箴zhen魚,其状如(双人反文魚),其喙如箴,食之无疫疾。
(北流注于湖水,可知栒犬在湖水南。)
第4山
又南三百里,曰勃垒之山,无草木,无水。
(无草木,无水,显然是遗址。)
第5山
又南三百里,曰番条之山,无草木,多沙。减水出焉,北流注于海,其中多(魚感)魚。
第6山
又南四百里,曰姑儿之山,其上多漆,其下多桑(木节)。姑儿之水出焉,北流注于海,其中多(魚感)魚。
(北流注于海,是说减水和姑儿水从分水岭发源,向北流入海河水域。)
第7山
又南四百里,曰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诸绳之水出焉,东流注于泽,其中多金玉。
(泽,太行山东坡海浸的水域。)
第8山
又南三百里,曰岳山,其上多桑,其下多(木雩yu)。(木乐)水出焉,东流注于泽,其中多金玉。
第9山
又南三百里,曰犲chai山,其上无草木,其下多水,其中多堪(予予)之魚。有兽焉,其状如夸父而彘毛,其音如呼,见则天下大水。
(夸父,在这里是动物。夸父能够大水,可知以后演变出来夸父追日的神话。)
第10山
又南三百里,曰独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美石。末涂之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沔,其中多(双人反文魚)(虫庸),其状如黄蛇,魚翼,出入有光,见则其邑大旱。
(独山,已经在黄河水域。)
第11山
又南三百里,曰泰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金。有兽焉,其状如豚而有珠,名曰狪狪tong,其名自叫。环水出焉,东流注于江,其中多水玉。
(环水,从行文看,是黄河注入淮河的支流。江即是淮河水域。)
第12山
又南三百里,曰竹山,(金享)于江,无草木,多瑶碧。激水出焉,而东流注于娶檀之水,其中多茈ci嬴(羊)。
(注释与探索)
在遥远的北方,桑干河边,一支叫作樕su(朱虫虫)的始族。这支始族传说在东方海湾里有象海猪似的动物。这是古老的传说。
海湾消失了,桑干河变浅了,始族分支了,食物枯竭了。一次大洪水迫使樕朱始族开始了迁徙。樕朱人向南,有一片湖。湖水向东流进桑干河。簌朱人在湖边住下来,捡拾蚌螺。
也许是几百年以后,也许是千年以后,簌朱人向南来到叫作栒(木犬)的地方。栒犬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