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部分(第1/4 页)
�拇蠛汗�Φ姆椒ǎ�愣�矗俊�
刘宏说道后面已经开始满嘴跑火车了。一人身兼四地太守,就算是那些地方中央有放弃的打算也不可能这么胡闹吧。不过嘛,既然可以统领四郡事物的新职位?那岂不是李书实可以想象一下并州牧的待遇。反正等到他把局势控制下来的时候刘焉也该跑到益州当土皇帝了吧。于是,李书实也开始有点陷入到YY之中了……
p。s。都亭侯其实还有一种解释,就是这不是一个侯爵,而是一种官职。因为汉朝洛阳一共有十二个城门,每一个城门都设有城门校尉与司马等官掌管,每门则设“侯”一人,负责看守城门事务。而每个城门有都有一亭,作为看守城门的军队驻扎的地方。所以都亭侯的另一个解释也可以认为是城市里亭这个地方的“侯”官。至于都乡侯,虽然没有找到具体的解释,但是从都亭侯类推的话也可以视作城市周边乡村驻扎军队的“侯”官。特此补充。
………【12。奇怪的皇帝(完)】………
“这是西河太守的印信,有了这个,你就可以将百姓转职为你需要的职业。这是宣德将军的印绶。这是你的封爵诏书,从今天起你就是我大汉的都亭侯了,食邑二百户。这可是都亭侯可以享受的最大的食邑了。你要记住,这些可都是陛下的恩典,你可要好好地为陛下做事,不要三心二意啊。”
“微臣定当不负陛下的期望,为陛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与汉帝刘宏的谈话时间并不算长,虽然过程仿佛如同做了一次过山车,不过总体而言还算不错。李书实和刘宏两个“伤人”一起商讨了一番关于经济笼络分化胡人的办法,虽然不知道成效如何,不过刘宏也表示对于西河的赋税可以见面五年,反正平日里政府花在那里的钱可远比收上来的那点赋税多的多,否则朝中也不能总有人提出放弃某些地域的提案来。
虽然李书实还很想和刘宏说说州牧的问题,不过考虑到这玩意实在是太过敏感,毕竟后世那些个节度使、督军之类都难以与之相比,权力之大仅次于当年被周天子分封的一窝诸侯。刘焉敢提这个议案一个是因为当时益州和益州旁边的凉州的两个刺史一个被杀一个几乎快被干掉,所以刘焉是由真凭实据,而且再加上他在士人当中的名声相当不错。可就这样,有识之士还是将其当作了汉朝灭亡的罪魁祸首,你就更别说李书实这么个没啥根基的草根了。
最后,在赵忠的“殷殷”叮嘱之中,李书实离开了刘宏的临时驻地。虽然被刘宏敲了不少好东西,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刘宏也明确表示,只要自己做得好,他就能拿出足够的东西赏赐自己。而且就凭刘宏的信誉,李书实倒是不用担心他会事后翻脸。
于是乎李书实也选取了诸葛丞相最为著名的一句话作为应答。该说真不愧是能流传千古的名言么,反正赵忠听完看向李书实的眼神都有些柔和的让李书实发抖。索性赵忠不过阉人一只,已经丧失进攻的能力了,所以李书实倒是不用担心被推倒什么的。
唯一需要担心的恐怕就只有如何完成任务了。要知道北方的问题已经困扰了大汉朝廷许多年了。尤其是并州西北部,因为这里不是山地纵横无法耕种,就是一片草原荒漠结果成为擅长骑马的胡人的天下。也就是说,在平原面对一群“机械化”部队你能用碉堡和铁丝网加上壕沟才能将对方的速度降低到和你一样,然后再用你丰富的步战经验将其战胜。
可是问题是拉封锁线和维护也是需要钱的,更不用说补给线的问题了。再加上因为北方寒冷的气候和因为糟糕的气候而稀少的人口无疑加重了完成目标的苦难程度。更不要说现在大汉的冬天是一年比一年冷,至少李书实听说河东北部的河流已经有封冻的迹象了。
所以说,想要在北方立足,如何度过冬季是非常重要的一关。李书实已经向刘宏提出了关于在西域以及西域提供给大汉的贡品中寻找一种白色观赏性植物。其花为乳白色或粉红色,花谢后结出果实,果实为白色的观赏花卉。是的,这就是战略级的抗寒物资——棉花。
刘宏则表示可以帮忙,不过同时要求李书实如果那东西真的可以抗寒的话,以后开作坊赚钱的时候他要四成的份子。显然对于李书实层出不穷的骗钱新玩意刘宏也是深有感触的。
有了火炕,再有棉花,再从胡人那里开展动物毛皮收购工作,李书实就可以保证自己军队的战斗力不会在寒冷的天气遭遇到非战斗性减员。
虽然亚洲棉可以算是所有棉种当中产量最低而且因为纤维长度和韧性的原因不适合机器纺织,但是就算是将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