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部分(第1/4 页)
也需要加上食邑人口的著名。
说了这么多,总结而言便是,朱儁已经到达大汉帝国臣子可以受封的爵位的最高级别,再加上特进这个“赐列侯中有特殊地位者,朝会时位仅次三公”的荣誉称号,朱儁即使算不上位极人臣也可以说在汉史之中留下自己的大名了。而且钱唐县与朱儁的出生地会稽郡上虞县不过百余里,堪称荣耀乡里。这样对于朱儁而言面子里子都已经足够了。
至于光禄大夫嘛,那不过是一个闲散职位,表示皇帝身边重要的一员,算是一种恩宠。当然,如果结合刘宏的行事作风来看,李书实不无恶意的猜想,这是不是皇帝之前封赏封的顺手了结果发现给的有点多才想着封这么一个无权无势的官职捞回点成本呢。要知道现在这年月即使是皇帝亲自封赏的官职那也是要交钱的,只不过如果皇帝觉得这个人适合这个官职或者受封的人皇帝比较喜欢的话那么少交一点或者分期付款都行,但是不能不交。
刘焉被调回中央任命为宗正。宗正位列九卿之一,对于宗室大臣来说,因为血缘的关系,很难做到三公那样的实权职位,所以宗正也已经足够荣耀了。而且经过这次黄巾之乱,南阳可谓是满目疮痍百废待兴,虽不能说是十室九空,但是人口和财富的流失相当严重,所以南阳太守这个从前无比荣耀和肥的流油的职位如今的地位已经大大的降低了。
而且此时的刘焉似乎也有了些许别样的心思,虽然还不甚明了,但是却也朦朦胧胧的开始萌发。相信随着局势的进一步变化,他的这些心思也许可以成长为击垮大汉帝国的新的力量。荆州刺史徐璆这个和宦官与外戚都有过节的家伙迁任城国国相。
这个任命看上去好像并不糟糕,毕竟国相和太守同样是两千石的高官,而刺史虽然权力不小但是俸禄不过六百石,而且任成国所在的兖州地处中原腹地,土地也算肥沃。可是如果熟知内情的人就知道,任成国的面积之小恐怕是汉王朝各郡国之最,人口更是不到四万户。
或许唯一能让徐璆欣慰的是这里也算是文明古地。相传中国最早的王朝夏王朝的著名贤君,领导了“少康中兴”的国王少康便是诞生于此,再加上临近曾经作为战国时期著名的文化之国鲁国的国都的鲁县,所以文化气息非常浓厚,既可以考古又能考据。
秦颉被任命为江夏太守。因为有可靠消息南阳黄巾的头领孙仲的弟弟孙夏从宛城东边的那个死人堆里逃了出来,现在正在他的老家江夏郡寻求为兄报仇,所以朝廷希望秦颉这个反抗黄巾军的战斗英雄能够再接再厉再立新功。
虽然秦颉没能拿到即使已经破败的南阳太守的职位,可是毕竟还是跃升到了太守这个职务层次上,对于之前只不过是一个江夏郡都尉的秦颉而言,也算是乌鸡变凤凰了。
李卓和孙坚因为被朱儁举荐给了即将出兵西北的张温,所以只是给他们升了一下军职。不过两个人都没能混上将军衔,都还只是校尉,恐怕刘宏这是打算看他们在西北战场的表现吧。
另外两个人也都获得了关内侯的爵位封赏以及百户的食邑。这个赏赐对比两个人的功劳而言似乎有些小,不过恐怕和军衔一样是一种“饥渴战术”吧。
至少李书实看了看跪在大帐正中央听封的孙坚,发现他正一脸兴奋的听着关于他的封赏,显然已经陷入到美好的幻想之中。李书实对此也不得不感慨,看样子虽然刘宏的名声比较糟糕,但是已经稳坐皇位十余年的他对人心的拿捏还是很有一套的。
张超获得了赵国柏人县县长的职位,虽然地方小了点,不过因为一直在朱儁身边做一些文书工作,没能立下什么大的功劳,所以对于这样的结果也还算满意。
“义军首领李学听封。”
就在李书实一会东张西望一会又开始神游于外物的时候,赵忠也终于念道了他的名字。
“李学,李学没来么?”
赵忠对于这个小家伙敢于在这样的场合还注意力不集中感到又好气又好笑,不过考虑到李书实的这具身体依然不过是一个十余岁的孩童而且皇帝刘宏也对其很感兴趣,更重要的是他所认的那个祖宗李彦似乎也与官宦有些瓜葛,是一个可以争取的人物,所以倒也没有动怒。
“阿母,给那个小家伙叫碗索饼,估计咱们大人的酒宴不够人家小家伙吃的。记得我当初像他这么大的时候也很能吃啊,看着他感觉像是又回到刚与阿父阿母相见的日子了。”
就在赵忠考虑用什么办法将这个小家伙拉回到现实当中的时候,一直在一旁一副围观路人姿态的刘宏发话了,而且一定大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