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第2/4 页)
去游说。就在十几天前,吴三桂还把山海关视为命根子,但不过数天时间,他盼清军进关已经盼得眼睛都蓝了。
多尔衮原本对吴三桂借兵之事尚有几分疑惑,不过,到了今天傍晚,他的防备之心已经全部没有了。因为今天早上,他与大顺军已经有了一次小小的交锋,这次战斗是在一片石发生的。
石河大战(2)
与石河一样,一片石也是攻打山海关外城的咽喉要道。一片石又叫九门口关,位于今天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的九门口村,它坐落在两山对峙的九江河床上,河床上上面筑有九门长城,由铸铁榫铆连接巨石而成,在城关之上,还有一座很罕见的子母台造型的点将台。此地是长城重要关口之一,同样也是通往山海关的一道天然屏障。所以李自成才命唐通带人去那里,目的是为了截断吴三桂的后路。
在一片石,遭遇上多尔衮的是那个倒霉的唐通,他的军队与多尔衮手下大将图赖相遇,被杀得大败,唐通本人都被擒获了。这次战斗,与关内石河那一战比起来,打得无声无息,赢得无惊无险,可能李自成都不知道呢。不过,多尔衮也知道,清军既然已经开始动手了,当然不能再像以前那样静观其变了,他现在需要的是一个大乱的情势,大乱,才可以乱中取胜,一战而得天下。
至下半夜,多尔衮突然命所有兵士全线挺进,黎明时,军队到达到离山海关只有四五里的欢喜岭。
欢喜岭,又叫凄惶岭,位于山海关以东四、五里之地。据《临榆县志》记载,此地以往是出征或戍人离关必经之地,因离家乡而至塞外,故而心情“凄惶”,但到达此地的人还会有另一种与之皆然相反的情绪,那就是当地的戍人由塞外返归故乡时,同样会经过此处,登上此岭,眼望山海关近在眼前,又会有举足到家的“欢喜”。此岭有两个不同的名字和含义,但内在的东西是一样的,都反映戍人痛苦而又复杂的情绪。
多尔衮来到欢喜岭上,此时他的情绪也同样复杂两极的,一面是胜利在望的欢喜,另一面,则是对未来难以把握的迷惘。不过他明白,无论是什么样的结局,天平都会倾斜在他这一面的。
在这个已经将要大获全胜的时刻,多尔衮依然保持了一贯的冷静,临决战的时刻在空间和时间上都已经近在咫尺,但他仍然表示出一种年轻人极难出现的沉稳。他并不相信任何人,无论是吴三桂还是李自成,他命令部队驻扎欢喜岭,依然屯兵不进。在欢喜岭上,有一座威远台,原是山海关前的瞭望哨所,相传是吴三桂父子所铸,多尔衮此时登上此台,向远处望去,但见炮火隆隆,杀声震天,虽然相隔有一段距离,但仍然可预知此战的惨烈。多尔衮下令:“高张旗帜,休息士卒。”(《明季北略》)。“让他们自相残杀,我稳住不动,渔利所获最多。”这是多尔衮在此时的想法。
这时是一###四年四月二十二日的早晨,这个早晨,多尔衮的继续按兵不动,终于让吴三桂输掉了最后一张底牌。没等到中午,吴三桂的使者到了。
在很多年以后,当年的使者之一余一元写下如此的诗句:
清晨王师至,驻旌威远台。平西(三桂)召我辈,出见勿迟回。冯吕暨曹程,偕余五骑来。相随谒摄政,部伍无喧豗。范(文程)公致来意,万姓莫疑猜。煌煌十数语,王言实大哉。语毕复赐茶,还辔向城隈。(《临榆县志》)
今人看来,此诗文法欠通,辞采欠缺,也没有什么艺术感染力,但是却真实的记录了当时的情况。由此诗中我们可以得知,吴三桂已经急得火烧了眉毛,而他派去的余一元、冯祥聘、吕鸣章、曹时敏、程邱古等五位山海关士绅代表此去得到了多尔衮的隆重接待,并由军中诸葛范文程先后向他们讲明了清军的意图,要吴三桂尽可将心放在肚子里,只要投降,马上出兵。因为时间紧迫,所以大家言语不多,但就这十数语中,双方最重要的一次会晤取得了决定性的成效,双方的合作,或者说招降,已成定局,不会更改。
这次空前成功的会晤,使得多尔衮打消了先前的所有疑惑,他将五人送回,并派出了自己的特使——范文程去拜见吴三桂,对于吴三桂来说,范文程的到来是一个空前的规格。这可能是两人生平第一次相见,范文程的智谋即使在明朝军中,也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是汉人,但对付汉人的手段空前绝后,杀袁崇焕,招降洪承畴、祖大寿,帮皇太极统一皇权,为多尔衮认清方向,都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此人智计无双,已经天下公认。这一次他要对付的,是英雄无敌的吴三桂。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