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部分(第1/4 页)
匾,牌匾上写着“福绥海宇”。东西配殿各三间,均为四柱五架梁,七檩前后廊式,五脊硬山顶。
第九章 巍巍泰山(21)
在南神门外是金藏库,又称火池,是专门供香客们焚烧纸香的地方。火池有照壁,照壁的下部为石砌,上部砌成五脊墙顶,北面镶嵌着4块石板,上面写着“万代瞻仰”四个大字。门上是歌舞楼,共三间,两柱六檩六架梁,重梁起架,卷棚歇山顶。门内还有东神门、西神门,其间有盘道相连。院中的东面是钟楼,方形,重檐五脊歇山顶,灰色筒瓦,室内悬挂着兽钮莲口铜钟。
如今碧霞祠共有道士、道姑30余人,由全国道教协会常务理事张常明主持,是泰山顶上最大的古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道观。
3�普照寺
普照寺位于泰山南麓的凌汉峰下,为六朝古刹,取“佛光普照”之意。清人聂剑光在《泰山道里记》写道:“普照寺为唐宋时古刹。”金大定五年(公元1165),普照寺进行了重修,并悬挂上了“普照禅林”的牌匾。后来因战火不断多次被毁,只剩下了基址。
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满空禅师来到泰山,用将近20年的时间重建了竹林寺、普照寺。清康熙初年,名僧元玉建石堂,并开始建坛传戒。道光年间扩建了佛阁(今摩松楼),光绪六年(公元1880)重修了正殿与东西配殿,建国后也曾多次修缮。
如今的普照寺为四进院落,以双重山门、大雄宝殿和摩松楼为中轴线,左右为殿庑、寮房和花园等,总面积约为6150平方米,是一个非常完整的建筑群。清人曾用“门前几曲流水,寺后千寻碧峰。鸟语溪声断续,山光云影玲珑”来赞咏普照寺。
普照寺
普照寺的寺门又称山门,门前有两个高大的石狮,门上悬挂着巨大的牌匾,牌匾上写着“普照寺”三个大字。山门的一侧为钟鼓楼,摆放着石柱钟架及清嘉庆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铸成的莲瓣口形铁钟。正中间是明正德年间的《重开山记碑》,详细介绍了满空禅师来到泰山后重建竹林寺与普照寺的情况。此外还有清光绪年间的《重修普照寺碑记》,写着清初名僧元玉等人在此住持的事情。
继续往里走就是主院,也叫三院,银杏双挺、油松对生。中间是大雄宝殿,三间,五脊硬山顶,前后均有回廊,殿内供着释迦牟尼的鎏金铜像。东西配殿各有三间,殿内陈列着明清年间的铜佛像和宋代的瓷器等文物。大殿前面是清道光年间的双檐盖罩铁香炉,终日香烟缭绕。
大殿的后院有著名的“六朝松”,古松粗达数抱、枝繁叶茂,宛如巨大的华盖,松下有郭沫若《咏普照寺六朝松诗》碑。一旁是“筛月亭”,取“古松筛月”之意。亭下有方形石桌,敲击石桌的四角和中间会发出清脆的五种音响,因此被人们称为“五音石”。
中轴线以东有禅院和石堂院;以西是菊竹花圃,植有众多*,竖有周恩来于1941年撰书的《寿冯焕章先生六十大庆》碑。花圃内有菊林院,院门上悬挂着“菊林旧隐”的横匾,门两旁的对联上写着:“松曰好青,竹曰好绿;天吾一瓦,地吾一砖。”菊林院原为住持元玉(号“石堂老人”, 着有《石堂文集》)的居所。后来,冯玉祥来泰山便居住于此,1984年此处成为“冯玉祥先生在泰山”的展室。
4�壶天阁
壶天阁位于泰山中路的四槐树北,在回马岭下,明代称升仙阁。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对升仙阁进行了修缮拓建,由于此处东面有十峰岭,西面有九峰山,北面有回马岭,山势为壶状,便更名为“壶天阁”(也有取道家以壶天为仙境之意)。门洞上的石匾额“壶天阁”是乾隆皇帝登泰山时的题字。两侧为清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泰安太守崔映辰的题联“壶天日月开灵境,盘路风云入翠微”。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九章 巍巍泰山(22)
壶天阁跨盘道而建于高台之上,为城门楼式。门洞前有双柏从墙中横向生出、盘旋上长,宛如守护山门的两位将军。壶天阁的底层是由12层条石堆砌而成的,东西宽约14�5米,高约4�7米;跨道的拱形门洞高约3�1米,宽约3�5米,进深约7�95米,有石阶与上层相通。
高台之上是1993年重修的三清殿,有三间,三柱五架梁,为七檩前廊式、九脊歇山黄琉璃瓦顶,殿内供奉着三尊天神的神像:元始天尊乃是道教的第一大神,他左手虚拈,右手握棒,象征着混沌世界的无极;灵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