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3/4 页)
次,他写下了遗书,准备出走自杀,幸亏被同学发现,将他的异常行为告诉老师,老师又及时告诉了家长,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才制止了这位同学的轻生念头。但这位同学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苦楚,大声对老爸说:“你太自私、太残忍了,只想让我实现你的理想,却一点也不关心我内心的痛苦!”
这孩子的吼叫像一声炸雷,让这位漠视孩子精神痛苦的父亲震颤不已。同时这孩子的吼叫也代表了许多孩子的心声。据沈阳市教育局所做的一次抽样调查表明:竟有八成多的被抽查学生认为老师要求个别学生几十遍地写作业、连续多次的打扫卫生是“关心帮助学生”。出现这种意外情况,是孩子们一种无奈抗议,抗议成人世界对他们的漠不关心。被抽查的学生有些就公开表示:“最害怕的不是管教、惩罚,而是不希望爸爸妈妈或老师对我们漠视,忽视我们的感受和存在。”
对这种漠视进行抗议的还有北京一个15岁的中学生郭菁。小郭菁每次和父母吵架后都采用极端方式,用小刀割自己的胳膊。她说:“有一次,我和母亲顶嘴后,她随手拿起一本书就扔在我身上。我撒腿就跑。那天,我逃课了。一个人漫无目的地来到朝阳公园,在一片草坪上,我边想心事,边用小刀划胳膊。一刀又一刀,血慢慢渗出来,我的泪也流下来。
爱孩子更要了解孩子(3)
“后来,我在一篇日记里写道:‘举起刀的刹那,我的心在无声呐喊!小刀割在胳膊上,尖叫的却是我的心。’真的,刀割在胳膊上,我不感到疼痛,相反,我觉得是一种释放后的快感。从那次起,每当和父母吵架,我就会用小刀割自己的胳膊。
“我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可他们为人处事的方式很不知识分子,他们从不关心我内心的痛苦,和我说话的态度一点涵养都没有。就在两个月前,母亲发现我胳膊上的伤痕后,就气急败坏地骂我,说我不争气,说我学流氓。我听了这话,差点拿刀自杀。我觉得自己很不幸地生活在这样的家庭。”
一个15岁孩子的倾诉,让我们看到了十分可怕的一幕,一个被家长忽视的孩子那孤独和畸形的心态。她本来不应该这样,如花的年龄,不应拿起锋利的小刀割自己那幼嫩的手臂。如果郭菁当初和父母顶嘴时,母亲不是粗暴地用书砸她,而是坐下来,耐心和孩子交流,给孩子化解苦恼,孩子就不会孤独地一次次用小刀去割自己的手臂。如果郭菁的父母发现了女儿割臂的行为,能马上补回和孩子交流这一课,认真和孩子交心谈心,分解孩子的心理压力,而不是简单粗鲁地骂一句“不争气,学流氓”,孩子就不会差点想到拿刀自杀,就不会“觉得自己很不幸地生活在这样的家庭”。
在我们的调查中,不少孩子表示有烦恼和心事时,不愿对父母和老师说。“他们不理解也不关心我们!”一个上初中的孩子郁闷地说:“有什么事不如憋心里,谁也不告诉。”
“憋不过去怎么办?”我们问。
“憋不过去就自杀!”这孩子回答得很干脆,也让人很震惊。
我们想对家长和老师说:放下自己的冷漠,不要总说自己忙,再忙也不能忙到不要孩子,不要我们的学生!多走近孩子,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了解他们的烦恼,和孩子交心,用温暖的话语去解开他们那小小心灵里的千千结。
3。 换位思考,角色置换中的相互理解
现实生活中,家长和孩子、老师和学生的矛盾常常不可避免,有时甚至还很激烈。遇到矛盾后,一些家长和老师总是感叹孩子不听话、叛逆、学坏了,而不少孩子又认为家长和老师霸道、不宽容、不理解人。双方各占在各的立场,越想就越气,越想就越想不通,往往会使矛盾更加激化。
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我们认为双方不妨都冷静下来,站到对方的立场换位思考,在角色置换中逐渐达到相互理解。
台湾著名企业家、经营管理家余世维先生,就曾风趣地介绍他和夫人运用角色置换的方法教育女儿的故事。他说,有一段时间,女儿老是不听话,不理解家长的艰辛,还认为家长对自己关照的不够。余先生夫妇认为,女儿身在福中不知福,这样长期下去对成长不利。夫妻俩决定用一个星期天让女儿当一次家,家长和孩子进行一次角色置换。他们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女儿,女儿觉得挺好玩,愉快地接受了。
在角色置换的这个星期天早晨,余先生夫妇便以“子女”的身份把女儿当作“家长”,他们按照女儿平时起居、吃饭等习惯,一会儿要女儿上街去买吃的,一会儿要女儿上街去买用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