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部分(第2/4 页)
烈杀意。他终于又伸回下令杀李观鱼的手,站在那里又暗自思虑了一会儿,倒是觉得刚才的话的确很有道理,左宗棠以玉比人,内蕴深含,就连和氏璧这等举世千年难寻之物都出身掺杂糙物,难以被人分清,更何况其他璞玉,意思自然也是指世间之人,就算最贤明雄伟的人也难免会有剔除掩饰不掉的瑕疵缺点,就更不用说其他相比不如的人了。
这个道理看似深奥,却被这番话一语点中,令人清楚,不禁给了曾国藩新的启示。
曾国藩虽然手掌权位,城府极深,可也善于识人明目,绝不是普通人物,别人话语一点他就立即醒悟有了新的体会,这时又瞧向惹恼自己的这个青衫客,不知为何,有些转过了心念,不觉之中适才对李观鱼的恼怒憎恨之意变得大减。
李观鱼先前当面和他顶对,更是话语刺中他的大忌,令其难以遏制气怒,这才下令手下人将其擒拿,现在怒火消解下去,失去怒意,头脑更是清醒,眼底的冷厉和jīng芒收缩回去,这时又恢复了平和之态,一副从容自如的样子,侧目凝视向李观鱼。
这人不过只一个武林人而已,无法和他相比,更无法和他的理念思维相同,不过江湖上既然有人讲究侠义之道,到了官场军战之中,同样也有人讲究忠义之道,侠义和忠义虽有不同,不过两者也有相近的地方。
他从咸丰三年太平天国起义刚兴盛不久的时候就在湖南一带依靠组建地主团练起身,后来逐步发展壮大到一支大规模的湘军部队,开始四方征战,攻城夺地,历经和太平军的大小战斗不知多少次,生死也经历过,可以说历经的军场世间变乱不次于江湖的纷乱争斗,他始终依靠清廷和太平军为敌,这几年清廷和太平天国相斗形势错综复杂,他自然也看惯了双方之间的势力倾轧。
太平天国势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清廷势力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双方殊死相斗这些年,既有不少太平天国阵营的人叛逃到清廷阵营,也有不少清廷阵营的人转投到太平天国一方,在这种情势下不管站在哪一方阵营,能够始终坚守原先阵营无论遇到什么情况也不会发生叛逃和转投的人就显得很难得,始终跟随自己与太平天国相斗的人不禁是曾国藩最得力的人,更被他视之为忠诚贞义,最信任的人。
有背叛,便有忠贞,有倾轧争斗,便有忠义坚守,正如有忠贞,便有背叛,有忠义坚守,便有倾轧相斗,世间万物都有两面,有了一方便有另一方,失去了一方也就没有了另一方,乱世相斗无情,军场家国狼烟,看惯了起伏波动,能在自己眼前做到坚守忠贞的人却显得更加难得,说起来不过寥寥数语,可是其中的道理让无数人都摸不透,曾国藩却是深有领悟。
他擅长治军,以儒家的忠、义、孝、勇训练打造出了一支战斗力jīng强的军队,正因为如此,他部下也都多对其忠心,不仅战斗力jīng锐而且具有凝聚力和太平军反复打仗来去,相斗激烈,虽然多次被对方击败可是总能败而不溃,散又重聚,重振旗鼓又跟太平军继续交战。
当初湖口大战他被石达开奇袭打得大败,损失惨重,走投无路下准备跳水自杀,多亏有身边的亲信部下拼死抱住拦阻又护卫他一路杀出重围,他才算侥幸获得一命,当初若是没有这些骁勇忠诚的部下,他早已兵败身死在鄱阳湖之中,现在哪里还有今rì。
不过他也有短项,就是军事谋略和指挥有些欠缺,并不如左宗棠一般擅长打仗,也不如李鸿章。到太平天国后期,左宗棠和李鸿章两人的迅速崛起除了有他的原先提携相助之外就是因为这两人带兵战绩都超过了曾国藩,清廷鉴于曾国藩本部湘军攻占太平军要地屡屡受挫,而左李二人却进展顺利,为了快速消灭太平军顽抗便让其分开三个方向各自负责攻灭太平天国一方,左宗棠和李鸿章都获得独自带兵发展的良机,便一跃逐渐成为可以与曾国藩军队相抗衡的新军阀势力。
后来,曾国藩攻占金陵毁灭太平天国,军事和声望达到顶峰但是丝毫不敢称帝,表面依旧表示效忠于清廷,就是因为他看得很清楚,当时左宗棠和李鸿章等人已经脱离他的掌控,在清廷的支持下实际已经另成一军,势力能够与其抗衡争斗。
曾国藩若是敢公然称帝,左李二人必定会倒戈相向,到时候再兴起兵灾战祸,鹿死谁手就不好说了,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天下人受灾难必然会更深。
这一点,曾国藩想得很明白,太平天国兵败覆灭后他没有因为一时个人贪yù再次引动变故,祸乱天下,既是他明智的地方也是他体现出大义的地方,他想要在金陵称帝不管最后是不是能够成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