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3/4 页)
讽刺意味。导向如何,我很惶然。此为浑。
再提一句,几十年了,央视的春晚一向鼓励具有十足北方语言艺术特色的相声和小品,但是,它能否代表包括南方诸省在内的全民文化情调?有人统计,2009 年春晚在东北三省的收视率高达85% ,而在广东和福建的东南沿海一带居民年年十分虔诚地守夜看春晚的并不多,那里的收视率仅为5% ,京腔京韵和东北大碴子味儿在那里没有什么市场,甚至懒得谈论春晚,虽然据称全国的平均收视率为37%, 不到四成。春晚对于寻常百姓来说,似乎像白云黑土的本山和丹丹配已经成为爱好小品和北方语言艺术的观众们年年的期待。但是,地域文化的区别是巨大的。改革开放之后,生产力极不发达的东三省受国有重工业的拖累,下岗数量一度冠全国之首,苦闷和精神空虚,而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又多为服务行业,*、洗浴、夜总会、餐饮业等,人性受到压抑,尊严没有保障。于是,赶集似的扔点散银欣赏一下东北二人转,娱乐一下,自我头部保健一下,就有了社会基础。相形之下,南方诸省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市民的普遍受教育程度较高,人也似乎更加勤奋实干,如以温州为代表的私营经济和广东岭南文化为代表的民营经济,中国经济率先从那里兴起。但是,那里除了政府官员和部分知识分子需要经常领会中央精神,百姓收看央视新闻或春晚的习惯远远逊色于北方,尤其是东三省,表现在文化市场上,也逐渐形成民族文化和春晚大餐的精神断裂,是南方文化对北方的冷漠和离异,甚至可能演变成对北方政治权威的不屑。那里的市民文化同样高度发达,南方歌舞升平的娱乐业曾经领一代*。对我稍早两篇关于小沈阳的文章的留言中就有南方网友愤愤然:“在我们的南方的夜总会里,小沈阳的才干比比皆是。”嘿,真是斜刺里杀出一个不买账的,黑吃黑。“民间艺术”真是魅力无穷。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三论小沈阳的叛逆与耻感文化(4)
如果说春晚是一场政治味道很浓的秀,那么作为政治中心的北京和央视就等同于面对南方文化的柔性抵抗。假如湖南卫视、北京卫视、天津电视台和上海传媒集团这些地方媒体大哥大联手,以自己的娱乐特色划江而治,那么三十儿夜的这道央视春晚大餐将会出现南北朝时期、南宋北宋分庭抗礼。官方倡导的主旋律又是什么呢?
我们姑且把这种现象称为文化的多元吧。这肯定是一种社会进步。但是,本文论证的是,在把娱乐精神和娱乐革命进行到底的北伐声中,在多元和宽容的光环下我们文艺舞台上若隐若现的耻感,我所关心的是这种耻感文化的缺失和堕落。
市民社会有一个时代的强音在回荡:越堕落,越快乐(The way up is the way down )。据说,峨眉山上有条羊肠小道,峰回路转的岔口有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上山由此而下。无奈和情急之下,这,算是我对执迷不悟者的新年寄语吧。
对小沈阳春晚现象的思考也该告一段落了,虽然小沈阳的背后仍有许多引人深思的地方。2009 年我们还有更多更重要的事情去报道和评论,因为60 岁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太年轻了,我们对民族精神的培育仍需假以时日。
春节期间,我陪父母再次看完了50 多集的电视连续剧《走向共和》。国父孙中山先生临终前留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娱乐革命当然要进行,耻感文化的建设更是百年大计。我们永远不可能脱离市民文化,也没有必要,它是公民社会和公民精神的某种补充。雅俗共赏,何乐而不为?
市民精神固然快乐、随意,站没站相,坐没坐姿,但是,那披红挂绿下的所谓民间智慧如果疯疯癫癫到了放肆,看客们护卫自己的偶像不惜污言秽语,大打出手,那就形同舞台上的裸奔。相信大部分人看了都会脸红。习惯骂人的人和甘愿被低俗娱乐精神所奴役的人是例外,他们从来都不脸红,没有耻感。
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许多年后我一定还是黯然神伤,因为民族文化的基因里有些走偏和变异。但是习惯了二人转打情骂俏的看客,就像剧中人物,以相互虐待为己乐。这些人很快乐、很草根、很叛逆,高呼着娱乐万岁,为娱乐而挺着丈八长矛浴血圣战,把语言屠戮得来的猩红的血涂在厚厚的唇上,青面獠牙,还对镜晚妆,学小沈阳恐吓台下:“看谁不给掌声就半夜扒你们家的窗子。”
真精彩。扒下“圣战”的道袍,那些个东西不就是二人转嘛。“舞榭歌台,*总被雨打风吹去”。历史是无情的,叛逆更加无情,但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