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1/4 页)
出他在痛苦中的两难抉择,最后他在删稿旁边又将这六字重写一遍,并且重重地加上圈点。
福泽谕吉似乎没有这样的痛苦,他有的是更深切的担忧:“从前拿破仑称霸于欧陆时,荷兰国的命运,有如风前的残烛,岌岌可危,不特自己的本国,连印度地方的属地都被占据,没有一个地方可容它升扬国旗。但在世界上,还留着仅有的一个地方,那就是日本长崎的出岛。出岛是多年来荷兰人在日本居留的地方。欧洲的兵乱影响不到日本。悬挂在出岛的荷兰国旗,常在百尺竿头迎风飘扬,象征着荷兰王国从没有沦亡过,这是荷兰人一向引以自豪的。”
福泽由此相当自负地说:“以此比喻庆应义塾提倡日本的西学,正如荷兰的出岛一样,从没有因为世间的任何骚动或变乱,而断绝过西学的命脉!我们的庆应义塾没有停歇过一天。只要这所学塾存在一天,日本就是世界的文明国家!……”
73岁的徐继畲时间不多了,1869年他告老辞官,4年后在家中去世。福泽谕吉则正当壮年,他在惨淡经营中于1871将义塾扩充到30倍之多;学校的诸般事业也一日千里,欣欣向荣。绵延至今的庆应义塾大学仍然有着福泽谕吉的身影。
一本书不足以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吗,两本呢?三本呢?
现在来看看这些有资格被称为“国家之书”各自的命运,在徐继畲开始编著《瀛寰志略》的时候,另一本时代巨著《海国图志》已经完成,初版50卷于1843年1月刻印于扬州。
这是一部大书,但显然只限于在上层精英社会中流通。即便如此,已经不习惯读禁书的守旧派们仍然对此横加指责,结果此书只印刷了1000册左右。
甲 上兵伐谋(6)
8年后,一艘中国商船驶入日本长崎港,日本海关官员从船上翻出了三部《海国图志》。此书迅速流传开来,成为奇货可居的紧俏图书。于是;日本不断从中国“走私”和自己翻印;以至于《海国图志》最后在日本出现了15个不同的版本;有的则“被官方征用”。到1859年;同样一部书价格涨了3倍。
佐久间象山,吉田松阴的老师,在读到此书后拍案叫绝:“呜呼!予与魏;各生异域;不相识姓名;感时著言;同在是岁;而其所见亦有暗合者;一何奇也;真可谓海外同志矣!”《海国图志》由是成为日本官员和学者共同研读的一部“有用之书”。
半个多世纪后,著名汉学家费正清在谈到这本书时总感到费解:《海国图志》无论如何都是开眼看世界的一架望远镜,可日本人如获至宝,中国人却视如洪水猛兽,清朝的知识分子阶层很少有人愿意翻一翻该书。
从1840年到1861年,中国的文人学者写出了至少22部介绍西方的著作。但吊诡的是,这些对西欧国家地理、历史、政治、军事、经济都有所涉及的书没有一本销量超过1000册。当时最流行的书是情色小说,传奇演义。再看一本书,《几何原本》,这是由官方刻定的科学书籍,只有100本。
后来,《海国图志》竟然在中国绝版了,这令日本人盐谷世弘也为之义愤:“……呜呼!忠智之士,忧国著书,其君不用,反而资之他邦。吾固不独为默深悲,抑且为清主悲也去!”
此时的日本,福泽继续写着畅销书,《劝学论》开宗明义宣称:“天未在人之上造人,亦未在人之下造人。”这句话好比神的启示一样,给封建桎梏下的大多数日本人带来无比的振奋。很多人因受这部书的启蒙,恍然大悟到个人的尊严,能在独立自由的新天地间,获得精神的解放。
这部书,如以每篇销行量20万册计算,大约有340万册传布于日本民间。如此盛况,诚可用“洛阳纸贵”一词来形容。
“我们要从内心谢绝亚细亚东方的坏朋友”,福泽谕吉说,在不到3000字的文章中,他宣布日本要与韩国和中国两个相邻千年的朋友绝交,因为日本要跨入文明世界之行列。谕吉兴办了一种不偏不党的日刊报纸,称为《时事新报》。他亲自撰写社论,“控制朝鲜论”、“瓜分中国论”、“日本脱亚入欧论”,主张日本必须为此不惜一切代价向东亚扩张。后来者木户孝允、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明治维新三杰”)继承了福泽谕吉的衣钵,并把它操作起来。
他译著的书不胜枚举,前后共有60余部,论册数,计达一百数十册。诸如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历史地理、制度风俗等固不待说;就是天文、物理、化学,或是儿童读物、习字范本、修养丛书等,甚至连簿记法、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