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3/4 页)
远大的目标,无法始终把握好经营准则和规范,无法一如既往地识人、用人、容人、育人,无法妥善处理人际关系中的恩恩怨怨,无法豁达地对待个人的进退去留。为什么企业家成功之后,会感到矛盾不减反增,步子越走越难,原因就在这里。所以,凡是成就大事业的人,一定是高境界的人。而企业家提高精神境界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超越自我,选择远大的目标,作为自己以及企业的宗旨。
其次,分析员工不讲宗旨行不行。有些人认为,现在的员工都很实际,不能说个个“一切向钱看”吧,但也差不多。所以,笔者讲的宗旨一类的东西太空、太虚,远水不解近渴。这种质疑有一定道理。对员工的思想基础确实不宜高估,应从实际出发确定管理思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物质奖励依然是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必要手段。对此,笔者并无异议,在此只想强调一点,即对员工的精神境界和价值追求若不加以引导,也会制约员工的成长,进而影响企业的发展。
本书多次提到华为公司,介绍《华为公司基本法》。可研究企业管理的人都知道,近两年华为公司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最突出的事例就是一批骨干出走,成为华为公司的主要竞争对手。华为公司的管理理念不可谓不深刻,为什么仍然出现如此局面?《走出华为》一书的作者是这样分析的:“华为的一些高层人士,可谓‘少年得志’。青春年少便获得巨大的财富,在公司内部也是一言九鼎,呼风唤雨,骄傲、颓废的情绪便自然滋生。别墅、高尔夫是如今某些高层聚会的重要话题。”“华为的中层出现了一类‘邮件转发干部’,回复下属的邮件,只写上有板有眼的7个字:搞,搞定,一定搞定。”“部分基层员工,开始不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工作上,而是关注待遇问题了……”正是因为看到这些现象,作者认为华为公司真的出现危机了。
一个大公司如果内部人心散了,中层以及高层主管不再为公司的生存发展而担忧,开始更多地考虑个人的利益,那公司管理定会漏洞百出,危机四伏。因为,家贼难防,企业的中高层主管若想搞点名堂,可用的招数就太多了。如可以利用手中的权力,动用单位资金,以个人或亲属、朋友的名义持股注册公司,进行关联交易,套取加工费;可以将关联公司的费用在本企业列支,增加企业成本;可以将本企业的利润转移到关联公司,抽逃企业利润;可以将本企业的产品低价委托关联公司销售,赚取差价;可以高价从关联公司购买产品,损害本企业利益;可以用企业名义为关联公司拆借资金,转嫁债务风险;等等。这些损公肥私的办法,相当一部分打的是“擦边球”,属于合法或半合法,即使被人发现,也奈何不得,大不了当事人一走了之。
华为公司总裁任正非有一个观点:“要使人的品德高尚,就要创造他可以高尚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他是高尚不起来的。”这句话很有哲理,但需要正确理解。到底什么样的物质基础,才能使人高尚起来?一些公司的高层主管出现职务犯罪,是因为他们的物质基础比一般人差吗?如果有了物质基础人就能高尚起来,亿万富翁岂不早就个个是圣人了?在笔者看来,当前华为公司等企业缺乏的并不是使员工高尚起来的物质基础,而是切实有效的思想教育,是提升员工特别是年青一代中高层管理者的精神境界。
由华为公司引出联想。最近笔者读《联想风云》,书中引用少帅杨元庆激励年青一代的话:“2008年的联想一定比今天更美好。”“随着联想的发展,我们每个人在这里都能够收获到很多东西,包括事业的舞台、个人能力的成长,也包括财富的增长,希望在座的各位到那时候都能够有一套让你们舒心生活的房子和汽车,如果今天已经有的话,希望能够换更大的房子,更好的汽车。”房子、汽车、更大的房子、更好的汽车,可再往后呢?难道是比更大还要大的房子,比更好还要好的汽车?如果员工觉得现有的房子、汽车已经不错了,他们还会继续奋斗吗?如果别的公司承诺能够帮助员工早日满足其物质需求,联想公司的队伍能稳定吗?对比一下柳传志经常向员工灌输奉献精神,他强调“早期在中国创业,没有奉献精神,创业实际很难实现。如果我比别人多一点什么的话,就多了点这种精神”。
。。
核心价值观有什么用17
5�企业要不要提倡无私奉献
在许多企业家看来,军队提倡无私奉献有其特殊原因,而企业是一个经济组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与员工之间完全是雇佣关系。员工的本分是好好干活,老板的职责是论功行赏。只要双方自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