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3/4 页)
的期刊也是抓住商机,不断搞各种增刊、专刊,每年争取多登一些论文,这样不但“方便”了同学,也给自己“创收致富”。只是,每年学生一拨一拨地毕业了,研究水平在不断地原地踏步中缓慢前行。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五章 面对差距
不少人认为,高考的失利,是在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就注定了这种差距会在四年之后让大家感觉已经不在一个世界里了。但事在人为,不是进了高等学府就等于进了保险箱,读了研究生也不一定会变成栋梁。
即便是在同一屋檐下,清华里的学生也有可能差距很大,有理想、有激情的同学在校园里就能做出出色的成绩,而舒舒服服等着毕业的同学们,很可能一直碌碌无为下去。
800万人民币
清华里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同实验室的师兄,前不久转让了自己参加清华大学“挑战杯”的科技成果,转让技术金额是800万人民币。我惊叹了很久,这对于一个普通学生来讲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一笔钱呀。学校里在外面公司打工的人很多,尤其是研究生,但就算做得再好,一个月挣个一两万了不起了。可这一笔就挣了800万,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后来了解清楚,才明白,师兄签署的是一个意向性合同,也就是公司和这位师兄签署了这份合同,表明师兄的科技成果值这么多钱,但是什么时候兑现,没有说定。借着巨大的合同金额,公司正好可以借机宣传自己,得到了不少媒体的炒作,名气大涨;而师兄也大大提高了在学校的地位和社会影响。这种两全其美的合同,自然是一拍即合。
这位师兄,从很早就注意到了这项技术的商机。他发现国内已经有研制的能力,而且一旦研究出来,成本比国外就会低出很多。技术背后存在着巨大的商机。同时,他又从本系想方设法找来最强的学生帮他做实验,让研究的进度大大加快。而这也不是这位师兄第一次想到了别人没有想到的科研课题了。之前的几次虽然没有出名,也都是用出乎意料的想法在各种会议上吸引着众人的眼球。
而师兄评价自己荣誉的方式,也让我感到差距。师兄把“挑战杯”的奖杯比作一个形状奇怪的烟灰缸,他觉得真正有价值的是不断看到新的机会,把握好机会,而荣誉只是顺其自然、随之而来的附属品。
这让我感到,研究生自由的生活背后,已经潜伏着巨大的分水岭。相同的时间、相同的机会摆在同学面前,有人选择安逸,有人选择奋斗。个人的发展也随之变得越来越不同,而发展的好坏也再和学习成绩没有了关系。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六章 海外求学(1)
某一年的统计结果,清华全校毕业生,共有14%的同学选择了出国留学。如今能够申请留学的国家和地区是越来越多,近的有台湾、香港、韩国、日本、新加坡,远的有北美、欧洲、澳大利亚?? 就差跑到太平洋上的某个小岛上去了。而在清华北大同学心目中,真正向往的,还是美国。而去英国读书,又变成了家里有钱的代名词。
申请一次美国
2006年,清华某系本科的年级前10名中有8个出国,前20名有14个出国,前30名有20个出国。好出国的专业,情况大多如此。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并不是热门专业就好出国,比如法律、经济等专业是很多国家不接受外来人员的职业,自然不好出国;相反一些基础学科和传统行业,比如机械、物理、数学等倒比较好出国。也就是说,国内的热门只能代表毕业后找工作容易,不能代表出国热门。
大多数最好的学生出国是多年来的普遍现象。清华1992年入学的某班,1997年毕业(当时还是本科五年制)。如今毕业10年,30个同学里有20个人在美国定居。在我自己硕士毕业时,本科同班的30人中,有15人在国外读书。难怪清华、北大常被称作“出国预备班”。
清华“4+2”的本硕连读政策,一度使本科毕业选择出国的学生比例下降,犹豫本科出国还是在清华读研的同学们,大部分选择了稳妥的保研方式,先在清华拿到硕士文凭。而在硕士毕业后,真正希望接触科技前沿、继续深造的同学们,还是很多人选择了出国,尤其是美国。
托福、GRE的考试折磨,激烈的竞争加上繁琐的手续,仍然挡不住清华的莘莘学子。而和祖国的这一别,很多人就没有选择再回来。
愿赌服输的签证
Offer和签证如今已经成为了去美国最难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