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部分(第2/4 页)
莫斯科红场。
那是王亮和雷恰戈夫最近一次见面的时间和地点。
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庆典的阅兵式上,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队在中俄人民耳熟能详的《喀秋莎》的旋律中,炫目登场。
他们神情坚毅,仪态从容,步伐沉稳而矫健,展示着令世界耳目一新的军容和军姿。
当仪仗队走过红场的时候,在观众席上的所有参加过卫国战争的老兵听到《喀秋莎》这首歌的时候,均是忍不住放声痛哭。
“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飘着柔曼的轻纱;喀秋莎站在那竣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
“喀秋莎站在那竣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
“姑娘唱着美妙的歌曲,她在歌唱草原的雄鹰;她在歌唱心爱的人儿,她还藏着爱人的书信。”
“她在歌唱心爱的人儿,她还藏着爱人的书信。”
王亮虽然不是苏联人,但他不止一次去过苏联,在苏联待过很长一段时间,也多次参加过不少战斗。
王亮知道,当喀秋莎的歌声奏响的时候,老兵们肯定想起了几十年前的那场卫国战争。
他们曾为了苏维埃,为了莫斯科,为了列宁。
浴血沙场,殊死搏斗。
“啊这歌声姑娘的歌声,跟着光明的太阳飞去吧;去向远方边疆的战士,把喀秋莎的问候传达。”
“去向远方边疆的战士,把喀秋莎的问候传达。”
“驻守边疆年轻的战士,心中怀念遥远的姑娘;勇敢战斗保卫祖国,喀秋莎爱情永远属于他。”
“勇敢战斗保卫祖国,喀秋莎爱情永远属于他。”
“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飘着柔曼的轻纱;喀秋莎站在竣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
0122
0122 老兵不死
【ps:《喀秋莎》,这首歌俄文版听起来更有感觉。】
“喀秋莎站在竣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
《喀秋莎》,这首在苏维埃共和国联盟中掀起了一次爱国主义热潮的歌曲。
没有经历过那个战争年代的人很难品出她的味道。
这首爱情歌曲之所以能够在战争中得以流传,是因为歌声使美好的音乐和正义的战争相融合,这歌声把姑娘的情爱和士兵们的英勇报国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那饱含着少女纯情的歌声,让那些抱着冰凉的步枪、卧在寒冷的战壕里的战士们,在难熬的硝烟与寂寞中,心灵得到了情与爱的温存和慰藉。
红场的那些参与过卫国战争的老兵们。
他们曾经目睹了苏联的崛起,最后又眼睁睁看着它走向灭亡。
在那个时候,他们为那些牺牲的战友而感到庆幸,庆辛他们没有看到苏联的国旗从克里姆林宫落下的那幅画面。
老兵的内心在感谢,感谢那些曾经保护他安然渡过悲惨战争的战友,感谢他曾誓死保卫过的祖国。
但是如今,无论是战友还是祖国,都已经不复存在了。
那种伤感,不是外人所能理解的。
晚年落魄的苏联老兵,就像现在的俄罗斯,曾经一个庞大的帝国在一夜之间就那样结束了。
但是这些老兵,永远存在。
睹人思往事,伤感弥漫在心间。
良久,王亮才回过神来,问雷恰戈夫道:“老雷,你是同参加联合演训的国民卫队一起来中国的?”
“是的,本来应该是跟国民卫队一起抵达的,不过在路上出了一些小事故,随行的一位老兵去世了……在路上耽搁了两天,今天才到。”
提到这个,雷恰戈夫的神色明显变得黯淡,看得出来,他很伤心。
“老兵?”
“是的,他们跟我一样,有的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同日本人作战过,他们都想回来看看。”
“好好好,中国欢迎你们!中国人民欢迎你们!”
说到这里,王亮知道自己恐怕又不能休息了,他要去见见那些老兵。
帮助过中国的老兵。
王亮不忘向网友们介绍:“朋友们,你们可以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一位胸前挂满勋章的老兵,孤零零地坐在空荡荡的长凳上,似乎是在等待他的战友们的到来。”
“这是历年的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纪念日中,最令人伤怀又感慨万千的场景之一。”
“世界反法西斯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