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1/4 页)
因为死后的虚无,因为死后的无知,很多文学家把“死”也归到了“生”的一部分。最先提出这个观点的应该是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在就是米奇。阿尔博姆的《相约星期二》,这两本书里都提到了同样的观点:“死是生的一部分”。先前的时候我怎么想也想不明白,最后看到一句“一个人学会了如何去死,他也就学会了如何去生”时,我才似乎有点明白。我的解释是如果一个人真的对死坦然了,真的不害怕死了,真的知道了死后自己都会失去的时候而面不改色,也许他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忙碌的追求“名和利”。也许他们是这个意思。但说来说去,又只能说这是文学性的描写。这个社会很残酷,竞争很激烈。都说我们要适应这个社会,我们只能让自己也变的残酷,提高自己的能力,训练自己的胆量。一个年轻人要是就懂得了7、8十岁的老头所悟到的道理,也是他的不幸。这样的年轻人也只配独守孤灯,发些牢骚,写些在古代也许能名扬千里却不符合现代人阅读口味的“架上书”。因为口味不同,销量肯定不多,销量不多。出版商肯定也不愿出版。你现在写本《离骚》,没有别人写的《离婚》或者《*》销量好,你自己都想上吊跳楼投水割脉。所以一个年代的人做一个年代的事,我们不必要去知道“死”是怎么一回事,因为那基本上都是“老头子”的事。年轻人想的是怎么生存和怎么生活。这就已经够烦人了。
写了这么多,脑子又打麻了。先休息下了。
第一次真正吸烟
以前很多人递给我的烟,我都接了。但点燃之后我只是把它叼在嘴边,烟吸进嘴里,只有一种苦涩的味道,有过几次试着把它像哪些老手一样吸进肺里,马上像被噎着一样咳的难受。别人都说我不会吸烟,我承认。我身边对我真正好的人都劝我不要去学,我记着他们的教诲。但又感觉这是社交场合所必须的,所以每次还是接过别人用来寒暄或拉近关系的社交物必须品香烟。
不知道为什么,就这样玩着玩着却玩出了乐趣来。虽然不喜欢把它吸进去,但总喜欢在嘴里玩弄着它。尤其是在心情不好,烦了、闷了、累了的时候,总喜欢从别人那里拿一根烟过来。用两个手指夹着它,时不时的放到嘴边吸一口。怕它逗留太长,有时间去影响人体中最重要的器官之一—肺,所以又很快的把它吐出来。看着它缭绕着向头顶飘去,然后与空气合二为一,为空气的污染提供一点微不足道的贡献。在一些人眼里这也许有点变态,但一个人在心情恶劣或特别亢奋的时候,尤其容易失态,常常会做出一些常人不能理解的事情来。其实我们不能把它叫做变态,而是失态。比如一对情侣,两个恋人在大街上搂搂抱抱,卿卿我我,他们只是失态。真正变态的是某些杀人犯,心理已经完全扭曲的那一种。
其实我上面的乐趣只是低级趣味而已。以前我也很想不明白,吸烟到底有什么好。吸进去像吃中药,苦的难受,而且效果和中药完全相反,一种治人,一种害人。价格倒是差不多,好的烟甚至比中药贵的多,怎么舍得呢?
我毕竟是个门外汉。今晚,我试着吸了几口之后,才真正的体会到了为什么烟不好吸,价格又贵可还是有那么多人在吸它。吸烟的有很大一部分人是从心情抑郁开始学会的,我敢相信。当然,还有一大部分人是为了装酷。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像我这样为了交际(也为了发泄)而学会的人也不断的提高、加大,也渐渐的可以成为很大的一部分了。
其实今天我也只是抱着好奇的心态吸了一口而已,可没想到整个人还真有点飘忽起来,感觉自己很清醒,可又感觉自己有点迷糊,像喝过酒一样。胆子似乎也大了一点,对于自己刚开始还有些犹豫的事情,一锤定音不计后果似的想去尝试一翻。总之感觉自己更加放的开,摆出了一副“人生无所谓,只要有烟吸”的态度。我想他们上了瘾的一定也是这样,在他们吸了烟之后,他们会觉的特别轻松,看见烟雾在眼前飘飘忽忽,还真有到了仙界后乐不思蜀的感觉。那是他们为自己营造的“天国”,没有烦恼,没有忧愁,是想象的“仙人境”。不过当时我自己也很清醒的意识到以后自己一定要少抽烟,我怕这样下去连我自己也控制不住自己的上了瘾,任何东西只要上了瘾都不好。
哎,也许有一天我会学会吸烟,也或许有一天我会上瘾。但我一定竭力克制自己,写下这篇日记来提醒自己,警示自己;告诫自己。希望自己不会。
但其实人都是一样的,很多坏习惯、恶行为都是在试一试之后养成的、学会的。养成、学会之后呢又是在毫无止境的“最后一次”中走进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