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页)
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加上中国地域广大,以及在地方性的农业经济的基础上形成的地方割据势力的存在,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后来,帝国主义国家还分别支持不同的政治势力以分裂中国,使中国处于不统一状态。
第六,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后来还加上官僚资本主义),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地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第12—13页。
根据对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的性质和特点的科学分析,毛泽东得出结论说:“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些就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这些矛盾的斗争及其尖锐化,就不能不造成日益发展的革命运动。伟大的近代和现代的中国革命,是在这些基本矛盾的基础之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31页。
二、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联
(一)近代中国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
近代中国社会走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道路以来,中国人民不仅继续遭受严酷的封建压迫,而且还遭受了新的残暴的民族压迫。中国的命运不能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亡国灭种的阴影,笼罩在不止一代的中国人的心头。中国人民在民族压迫下的痛苦以及争取民族独立的愿望,是当时最重要的事实。近代中国人民的斗争,主要是以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为出发点的。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化的国家,中国人民的斗争向来是英勇的。但是,在一个相当长时间里,世界上的帝国主义国家,不论大中小,几乎都曾经欺侮过中国;而近代中国的反侵略战争,几乎无不以中国失败、被迫接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结束。这是什么原因呢?毛泽东指出,“其原因:一是社会制度腐败,二是经济技术落后。”《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40页。这就是说,为了使中国在世界上站立起来,而且站得牢固,为了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境遇,使中国人民过上自由、幸福、富裕的生活,就必须改变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改变中国经济技术的落后面貌,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即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和人民的幸福富裕。近代以来中国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富裕这两个基本任务,就是这样被历史地提出来的。近代以来,无数的仁人志士,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正是为此而进行了长时间的、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奋斗。
第7节。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人民的幸福富裕这两个历史任务,是互相关联着的。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中国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即现代化创造前提,开辟道路。这是因为:不首先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就不可能废除外国资本主义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改变它们控制中国海关、扼住中国财政的咽喉以及在中国倾销商品和进行投资等方面享有的特权,由此使中国的社会经济、中国的民族工商业得以自由发展;不首先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就不可能废除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改善农民的生活并提高他们的购买力,由此为中国工业的发展提供足够的粮食和轻工业原料、部分的资金和广阔的市场;不首先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和社会的稳定,由此使中国人民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以便集中力量去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文化建设。这样,中国的经济建设事业和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等项建设事业也就不可能得到顺利的发展,国家的繁荣富强这个目标就无从实现。因为“一个不是贫弱的而是富强的中国,是和一个不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而是独立的,不是半封建的而是自由的、民主的,不是分裂的而是统一的中国,相联结的。”《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80页。(二)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走革命的道路。19zs。
怎样才能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应当采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