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页)
元·张玉孃《班婕妤》
一自煌捐弃,香足玉阶疏。
闻道西宫路,近亦绝莺与。
翠箔玉蟾窥,天街仙籁绝。
抱恨坐夜长,银氏半明减。
张玉孃:《全宋词》将她列为宋代词人,而《四库全书总目》则说她是元代人。经考证,她在《王将军墓》诗中自序:“宋王将军,名远宜,松阳人。宋亡,与元兵战于望松岭,死之,遂葬于此。”由此推论,她是宋末元初之人。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2、《答王团扇歌》
晋·桃叶
一
七宝画团扇,灿烂明月光。
与郎却暄暑,相忆莫相忘。
二
青青林中竹,可作白团扇。
动摇郎玉手,因风托方便。
三
团扇复团扇,持许自障面。
憔悴无复理,羞与郎相见。
桃叶:相传为东晋书法家王献之的爱妾。她在书写这些“团扇诗”时,与汉宫怨妃班婕妤的心境,完全不同。第一首,写画扇:“七宝画团扇,灿烂明月光”;第二首,写制扇:“青青林中竹,可作白团扇”;第三首,写用扇:“持许自障面”、“羞与郎相见”,充分抒发了她心中“相忆莫相忘”、“动摇郎玉手”的浪漫爱情。
王献之(公元344—386年),字子敬,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人,王羲之的第七子,做过州主簿、秘书郎、车骑长史,累迁建武将军、吴兴太守、中书令,在书法史上被誉为“小圣”,与其父并称为“二王”。值得一提,王羲之一门七子,均善书法,唯子敬最具秉赋,敢于创新,不为其父所囿,从而为张扬魏晋时代的今楷、今草作出了卓越贡献。张怀瓘的《书议》曾这样评价:“子敬之法,非草非行,流便于草,开张于行,草又处其中间。……有若风行雨散,润色开花,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米芾则赞誉他“运笔如火箸画灰,连属无端末,如不经意,所谓一笔书”,即是指子敬承前启后、独辟蹊径的“一笔书”狂草。然而,让我们抛开书法不论,王献之也有一段风流佳话,流传于后世。
相传,王献之得其父亲“东床坦腹”的真传,个性十分洒脱,常与一批志趣相投的士族朋友,出游名山秀水。期间,在秦淮河畔,他邂逅一位才貌双全、名盛一时的才女桃叶,两人产生恋情。那桃叶的出身,现今无从查考,但估计不会是世族人家,亦非寻常百姓,很可能是歌台柳榭的一位艺伎。但不管桃叶出身如何,在那十分讲究门阀观念的东晋时代,王献之居然为她一气写下了三首《桃叶歌》:
其一:
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
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
其二:
桃叶复桃叶,桃叶连桃根;
相怜两乐事,独使我殷勤。
其三:
桃叶映红花,无风自可娜;
春花映何限,感郎独采我。
这三首乐府诗,用词亲昵而佻巧,均为吴声曲韵,以桃叶的口吻,抒写桃叶得到王献之眷爱的感激之情,充分显示出魏晋时期的文人性格、思想十分开放的一大特色。《桃叶歌》把桃叶的美丽、桃叶与献之二人之间的情爱,都跃然纸上,语言朴素明朗,比喻生动,深受当时吴地民歌的影响,堪称为古代爱情诗中的佳作。
从第一首诗的字里行间,我们还依稀可见如下场景:
秦淮河畔,阳春三月。一位风流名士,翘首以待着心上人从河岸对面飞渡而来;此时,荡漾横行在大河中的渡舟上,有一位红粉佳丽正向他频频招手。一时风急,水起波动,险些儿要了这对热恋情人的性命。好不容易挨到渡舟靠岸,桃叶心生怯意,王献之赶紧伸手搀扶……
“啊!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从此,秦淮河畔就有了一个新的渡口,或有了一个渡口新名:“桃叶渡”。
如今,在江苏南京,有一古名胜之处“桃叶渡”,建有桃叶渡亭,立有桃叶渡碑。从六朝、隋、唐,至明、清年间,“桃叶渡”均为繁华市井地段,河舫林立,船灯放彩,箫鼓不绝。这正是昔日王献之所创作的《桃叶歌》,流传下一段风流佳话,遂成一处千古佳景。
3、《团扇郎歌》
晋·谢芳姿
团扇薄不摇,窈窕摇蒲葵。
相怜中道罢,定是阿谁非。
御路薄不行,窈窕决横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