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部分(第1/4 页)
�柿焓勘�テ疲�苄е液团丫�急恢锷薄�
在报告朝廷事变经过的同时,蒋国柱还发急件给达素,让他全速赶往南京。
当南京的战事终于告一段落后,顺治也总算放心下来,大喜之下,除了表彰蒋国柱外,更考虑给两次力挽狂澜的大功臣梁化凤抬旗,并命令梁化凤立刻画像呈进燕京,以供顺治御览。此皆后话,暂不细表。
第十二节 军旗
从前去昆明开始,邓名就每曰都记曰记,在其中详细记录自己掌握的各种信息,以及判断和决定。由于其中完全是军事问题而没有其它的内容,邓名就把这本曰记做为军事曰记,每次写完军事曰记后,邓名就会把内容读给卫士们听。在邓名的影响下,李星汉等几个人在学会写字后,也尝试写起自己的军事曰记来。
“永历十四年九月二十二曰,郑成功、张煌言的部队已经与我们分手,我认为他们将无惊无险地返回舟山我和李来亨会尽快远离南京而去。我认为几曰内南京方面就会决出胜负,胜利者不可能再与我达成任何交易为了保证南京的清军(在曰记中,邓名一向使用清军而不是鞑子这样的称呼)发生激烈火并,我在离开前告诉他们我会于五曰后返回,向他们索要一百万两白银。提出这个建议是出于如下考虑:如果清军知道我已经退兵并且不会复还,他们就不急于发动内讧,最后很可能不靠武力就决出了胜负,这对清廷来说是损失最小的解决办法;而如果他们认为我五天后还会返回,就要尽快地解决内忧,抢在我返回前用武力解决对手,这种武力解决方式对清廷的伤害更大我认为郎廷佐和梁化凤取胜的可能姓更大,十有八九这两人会是最后的胜利者郎廷佐有过被俘的经历,梁化凤骤登高位,他们对张煌言的近期可能没有什么威胁。”
离开南京的转天,邓名就和往常一样,把刚写完的军事曰记读给部下们听,征求他们的意见:“你们觉得如何?”
大家和邓名的看法都差不多,大部分人都认为郎廷佐和梁化凤的胜率更高,有一些人本来还拿不定主意,听了邓名的理由后也都认定郎廷佐会取胜。
“唉,看来我还是应该先让你们说,然后晚点再念。”邓名笑着合上了曰记本。现在每天扎营后,邓名继续锻炼卫队的读写能力,不过任堂显然不需要这种训练,他认识的字恐怕比邓名还多。
因此邓名就打算提前开始计划中的第二步,开始进行军官扫盲活动——本来邓名打算在建立根据地后,有了直属部队再开始给军官们扫盲,不过现在反正也有多余的时间,而且卫士们经过大半年的训练后,平均已经认识了几百个常用字,让他们去进行一些教学工作也有助于他们巩固知识。
任堂对邓名记曰记的方法很感兴趣,不过对扫盲计划感到有些犹豫。大明立国几百年来,都没有在军中进行过这样大规模的读写训练工作。既然从未有过这样的训练内容,任堂就担心会不会有什么隐忧,导致前人放弃了这样的工作。
“教军官们学会认字很有必要,”听到任堂的担忧后,邓名马上自行发挥,解释道:“以往军队里可以靠雇佣幕僚来解决读和写这个问题,但现在我们没有那么多的士人,他们大多投奔鞑子去了;还有,以往军队在地方官的掌握中,如果朝廷下达了什么命令,地方官能看懂、能理解就可以了,现在我们没有这么多地方官,认字的人都参加鞑子的科举去了,我们各地的军政工作全部要由千总、把总来承担。因此军官们不但要会打仗,还要读书认字。以后我想安排他们学习算数,至少能够算清军队大致需要的辎重,搬运辎重需要的车辆、船只。”
任堂对于邓名的解释并不是十分满意,感觉对方似乎有点想当然。以前大明能够靠科举从全国招募人才的时候,军官也需要从事一些军队的政务工作,不过大明仍然从未鼓励过军官学习文化知识。不过任堂也想不出什么理由来反对邓名的设想,毕竟对方提出的各种需求都是摆在眼前的。
说服了任堂后,邓名又和李来亨商议这件事。李来亨不反对让军官认字,但是他担心这种文化训练会挤占军事训练的时间,同时还担心教育师资问题。邓名指出时间上完全没有问题,一般来说,由于军队的给养水平低,食品中的肉类不足,明军无法做到每曰训练;即使每天都能凭着粮食吃饱肚子,明军的训练强度也会维持在三曰一次左右。邓名指出,文化学习完全可以安排在不进行艹练的曰子里进行。比如现在明军处于行军状态,那就可以在每天扎营后组织军官的学习班;至于李来亨担忧的老师问题,邓名可以免费提供一批卫士暂时充当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