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3/4 页)
养)的神往,这使他们与旧式的小资产阶级、劳工阶级划清了界限。
布迪厄认为法国中产阶层的区隔特征充分体现了中产阶层对精英文化的崇尚。他的研究主要采用这样一些有关文化消费的问题:你欣赏什么样的文学、艺术作品?你是否每年参观几次艺术展览、听几回音乐会而不是歌星演唱会?你能否领略画家的艺术感染力?对古典音乐的作者你了解多少?对你喜欢的电影,你是否只知道它的导演与明星而不清楚它的作者?你读不读哲学论文?你喜欢什么样的运动?你希望拥有什么样的身体?你的服装风格、家庭装潢风格、饮食偏好、旅游目的地与方式如何?而且,他认为一旦这些方面的区隔非常清楚,可以很明显地区分品味不同的阶层。
费瑟斯通认为:“新中产阶层分子是妄想者,得陇望蜀,认为生活就是一种投资……因此,新型小中产阶层在生活中采取了学习的模式;他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品位、风格和生活方式。” 西莉亚·卢瑞,同前引书,第94页。即他认为中产阶层的品位是一种习得的品位,这一点与布迪厄所表达的中产阶层总是以合法的品位为标准或者反叛而建立新的品位有些相同。
费瑟斯通的研究是基于理论上的说明但缺乏经验研究的支持。1992年萨维奇等人研究分析了英国中产阶层的情况。该研究调查了中产阶层调动三种资产——组织、财产和文化资产的能力的变化规律。这个调查使用英国国家市场研究部的目标指数对24000名成年人进行了一年一度的问卷调查,被调查者被要求给出各种消费习惯的细节,萨维奇认为高收入、获得良好教育的机会和保养身体的新文化密切联系。在研究的三种中产阶层中,第一组主要是在政府资助的企业内任职,表现出一种严肃的风格,他们利用空闲时间锻炼身体,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和追求高雅文化;第二组经理以及国有企业的官员并不引人注目,没有什么特别的业余活动或追求使他们与众不同;第三组私营企业的专业人员和专家们采取了所谓的后现代主义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是自相矛盾的,它把明显对立的活动和兴趣放在一起,倡导这种生活方式的人不仅表现出对健康、运动、体育和保健活动的兴趣,而且向往美好生活,这表现在他们喜爱香槟酒和美味佳肴。 同上引书,第95页。
“品味阶层”:名实之间(2)
这些研究给我们展现的一个共同结果就是:新中产阶层是一个有自己独特品位的阶层(不管这品味是天然的还是模仿的),正是这种阶层的品位将他们与其他阶层的边界鲜明地勾勒出来。而且我们不难从这些研究中发现,品味一词本身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他更多地具有了丰富的社会学意味。
首先,单从审美或者欣赏的角度,品味是一种个人特征,而从社会学角度看,品味是共同的或者相似的消费观念、选择标准的一种集合,这种集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这一共同体的独有的特征。其次,品位主要是一种阶层界线与标识。它是阶层之间生活方式的表现,在更深层次上,它反映的是不同阶层的生活状况。第三,品位是一种话语权力的体现,在这样的情况下,品味本身并不是浑然天成的,它是一种话语权力与阶层关系的反映。即什么是有品位,什么是没有品味,什么是高雅的或者是低俗的品位等等这一切都包含了一种话语权力的参加。这点正是布迪厄在品味判断的社会批判时所关注的。
从以上三个方面来看,无论如何,我国目前城市中产阶层都难以称之为“品位阶层”。因为,其一,前面我们所观察到的由消费所致的社会区隔基本上是基于自身经济状况、职业身份、社会地位等所做出的一种消费选择,它本身并不是一种如布迪厄所说的长期积累的“惯习”,这种区隔不是基于相同的消费观念或者生活方式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这个刚刚开始出现的阶层本身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与消费习惯,而他们以前所有的惯习与这个阶层的现有地位并不适应,这是第一代新生中产阶层所必然面临的一个问题。如果说布迪厄等人所说的区隔是一种真正的基于阶层品味的区隔的话,那么我们发现的区隔显然与此意义不同。这种不同是不同时期与不同成长背景的中产阶层的不同。其二,由于中产阶层本身甚至整个社会缺乏一种统一的“品味”,所以目前而言,品味或者生活方式并不能作为阶层区别的标识(我们在随后的分析会谈到中产阶层内部的不同情况)。第三,品味本身在目前,在中国城市中产阶层的成长中,还没有经历与西方同样的话语问题。正如郑也夫所言,由于1949年以后中国社会虽可以说有贵族,而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