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部分(第3/4 页)
图文相配,缤纷呈现。这样它就称得上天津城市传家宝的一册宝典了。
自2004年春节,今晚传媒集团别出心裁创编“贺岁书”。一年一本,已有三年,取材皆是津门本土历史与生活文化,显示出对故土的浓情厚谊。而图书出版之日,又刻意安排在国人最大的节日春节,也就是人们的生活情感分外高涨之日。于是,这本贺岁书已变成了津城节日的亮点。从这高雅的贺岁书中,可以温习往昔,充实自己,从而更爱生活,更爱我们的城市。
为写好此书,津门文人雅士出力不小。本书作者既有老一辈专家,又有新生代学人,他们都是学识渊博、知之深广,且又各倾所知、各尽其力。本书责任编魏新生先生更是不惜心血,为寻觅一帧插图,宁肯踏破铁鞋。为此,才有这般迷人的情景出现:津门年年书贺岁,人手常捧贺岁书。
新书出版,我祝“今晚贺岁书”一直编下去,也使津城的年更加有滋有味。是为序,亦为记。
(今晚贺岁书《津门传家宝》序)
。 想看书来
沽上的年味
若说中国大城市的年味,首推应是津门。记得十年前的腊月三十,北京一些现代派家硬我去参加他们的展开幕式。我说,你们这些家伙为了反传统,专挑这个日子搞展,叫我大年三十也过不舒坦。在那个展上,清一色全是照猫虎地克隆当代西方,以及肤浅又空洞的胡涂乱抹和装腔作势,叫我大倒胃口。从展走出来,由于北京禁炮,街上只有平时那样的汽车喇叭声和人声;店铺也很少扎彩挂灯,几乎看不到任何年的气息。
我急着回家过年,驱车在高速路上疾驰。待车子过了廊坊,一种极其特殊的景象出现了路上一辆车子没有。冬日的阳光把长长而笔直的公路照耀得像一条亮光光的河,居然还有几只麻雀远远地落在道路中央,待我的车子过去才惊慌地飞起来。很快我明白,人们都回到家里准备过年了。于是一种年的感觉袭上心头。
傍晚时车子下了高速,进入市区。街上车少人稀,一些店铺闭了门,提早下班,回去忙年;心急的孩子们已开始嘭嘭嘣嘣点响了除旧新的鞭炮。天津人醉心于大红吊钱,即使搬入新居,一排排公寓房的玻璃窗上,依旧飘动着红艳艳的镂花剪纸??不知不觉间,那种一年一度年的情感又把我无声而温暖地抱住。
此地人自小就生活在这种年的气息里。那贴在门板上吹胡子瞪眼的门神,擦得几乎看不见的窗玻璃,祭祖时燃香的气味,奢侈之极的年夜饭,苦苦盼了一年的压岁钱,天覆地走街的花会,笑嘻嘻地作揖拜年,以及纷飞雪花中耀眼的红灯笼??使这些寒冷的日子热烘烘闪着光亮,使平日的种种不快化为乌有,并使来年总是朦朦胧胧含着希望。
每个人都有些难忘的故事,与年相关,被年记忆。
每个人家都有些老友故人,平日不见,一年一次穿着新衣走上门来。
年,就这样把生活中的情意串联下来,也把一种美丽的传统一遍遍地加深。
天津是个码头,码头的人心胜;天津是个商埠,商埠喜好人气儿;天津是个市井的城市,市井的人崇尚生活本身。于是这个华夏民族最大的生活盛典年,便在这块宝地上得到滋养,加倍地放出光芒。
当整个社会跟着时代朝着现代工业文明转型之时,中国人到底是把年的文化拥在怀间,还是撇在一边任其冷落与衰微?天津人似乎没有答理这些争论与担忧,照旧有滋有味过大年。在各大城市一窝蜂地禁放鞭炮之时,天津依然故我,保持着自己城市的个性与传统。每逢除夕子午交时,仍旧是万炮升空,倾城同乐,一片祥瑞与欢庆。这就招致北京人纷纷开车来到天津过年瘾。
如今,沽上年的风情,已传播四方,近十年里逢到腊月,中央电视台就要到天津来拍摄年俗。
去年敬一丹他们来天后宫前拍摄剪纸市场时,我指给她看一种邮票大小的剪纸和福字。凭着她记者的敏感,她对这小东西很感兴趣,却不知何用。我告诉她,这是专门贴在电脑上的。小小又鲜红的剪纸和福字往上一贴,年的意味便被点染出来。这是天津人的创造。天津人多有心,多主动,多能耐;他们设法让自己的年文化占领一切新生事物;同时让不断涌进生活的陌客融入自己不变的气息之中。
年,所要表达的就是一种生活情感。祖祖辈辈的天津人创造了大量的当地特有的年俗和年的物品,让高密度的年文化把自己围在中间,并营造出年的气氛,唤起对生活的热爱与珍惜。
在当前猛烈社会转型之际,年所受的冲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