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部分(第2/4 页)
做出了无奈的决定,罢狄青枢密使,出外知陈州。
据说,狄青将行时,对旁人说:“我此行,必死无疑。陈州有一种梨,叫青沙烂,今去此州,狄青必烂死。”
这表明,狄青似已预感到了不祥之兆,也意识到陈州之行定然不会给自己带来平安。
第二年,狄青因为承受不了因朝廷疑忌而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暴病死于陈州,年仅五十岁。
仁宗得知,悲痛万分,赠官中书令,并亲自题其碑曰“旌忠元勋”。
狄青死后,可以得到如此高的荣誉和礼遇,这是仁宗对一代名将的最后交待,更是他内心无限愧疚的流露。
范仲淹、狄青是仁宗时代众多历史人物的典型代表,其命运与仁宗时期的内忧外患紧密相连。
作为文官、武将之杰出者,他们有着某些相似之处。
他们都为挽救大宋王朝做出过巨大努力,结局却都带有浓浓的悲剧色彩。
这大概是与仁宗的性格和他们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
作为一个守成之君,仁宗坚守祖宗法度,千方百计地防范朋党,以致他不得不在最后关头放弃了范仲淹的改革。
作为一位性情文弱的帝王,在宋朝防范武人的基本国策下,对自己甚为器重的狄青,他似乎也无法改变狄青的悲剧命运。
跟狄青有关的传说很多,甚至有人认为,狄青是北宋第一大帅哥。
到底有多帅?帅到上战场不敢以真面目视人,怕敌人看到狄青长得太过秀美,嘲笑宋军无人,派了个奶油小生来打仗。
在延州前后四年,狄青参加了大小战役二十五次,中流矢八次。每次战斗,狄青都身先士卒,受伤后,仍顽强杀敌,屡立战功。
战场上的狄青,装束非常独特,总是披头散发,戴上青面獠牙的铜面具,“出入贼中,皆披靡莫敢当”。
后来的小说家称,狄青的面具太过狰狞恐怖,敌军乍见,常以为是妖魔鬼怪,还没交战,魂魄早已吓掉三分,因此狄青每战必胜。
据说,狄青是华夏国历史上,第二位帅到要戴上面具,才敢上战场的美男子。
四百余年前,有一位兰陵王,也是“才武而面美,常著假面以对敌”。
不过,兰陵王并非兰陵的一位国王,而是东魏权臣、北齐奠基人高欢的孙子高长恭,兰陵王是他的爵位。
一次大胜后,为着庆祝胜利,武士们为兰陵王编了《兰陵王入阵曲》,所有人戴着兰陵王那样的面具,边歌边舞。
《兰陵王》后来还演变成了一个曲牌,宋人常常用来填词演唱当时的流行歌曲。
听说有位神奇的面具将军,将从前线凯旋京城,京城士女早已传说纷纭,热切地期盼着一睹英雄的风采。回到京城,狄青每次上街,都能吸引大批民众的围观,导致交通堵塞。
当时狄青的派头,绝不亚于今天的超级偶像、天王巨星。
渐渐地有人认出了这位俊美的狄将军。京中纷纷议论,原来狄将军就是早年皇家仪仗队的骑兵狄二郎啊!那时就因为长得太帅,马又骑得好,被皇上看中当了近卫骑的骑兵呢!
听说后来犯了什么事,才到前线去打仗的呢,没想到仗也打得好……
听说狄将军没考过进士,不过看来比考上状元还有前途呢……
第四卷:纵横天界(完结篇)第六百三十三章 关秋芙与蒋坦
面具将军狄二郎的英俊潇洒,不但俘获了京城无数少女少妇的春心,就是皇宫中的贵妇公主也毫不例外。这样的传奇,一直延续到狄将军的下一代。
多年以后,宋哲宗时,皇帝为神宗的大长公主挑选夫婿,在文官圈子找来找去,没有满意的。
负责做媒的官员,一时没了主意,只好向皇帝探听公主心目中的驸马究竟是个什么样子。
皇帝告诉他们:“就是要长得狄咏那个样子。”
这个狄咏,就是老帅哥狄青的儿子,当时在宫廷里充当卫士。
从此以后,小帅哥狄咏就被宋人称作“人样子”,就是“标准帅哥”的意思。
狄青因为在征西与平南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后来当上了枢密使。在宋朝,枢密使是总理级别的大官,皇帝之下军政的最高长官,并与宰相一起商议国家大事。
狄青出身贫寒,他的一生成就,全靠他自己不懈的努力。他的故事,完全可以改编成一部华夏国男版的《大长今》。
当然,出现在这里的狄青,只是主脑创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