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2/4 页)
点是:卢梭把自然状态和社会状态完全对立起来,他否定拿自然来为社会组织和它所有的制度,特别是私有制,所作的一切辩护;而洛克的全部努力,则在于把私有制建立在自然法的基础上。
卢梭自然也和孟德斯鸠相识,但是“论法的精神”对“论不平等”
这篇论文的影响并不很大。
而且卢梭所准备写的“政治制度”
一书是以一般地论述法律为旨趣的,也就是说依
43
04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照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西塞禄等人的方法论述公法的原理;它的研究对象和“论法的精神”完全不同。
“论法的精神”乃是论述实在法的著作。
“论不平等”
牵涉到整个的心理学,和感觉论者孔狄亚克的心理学很相近。卢梭是于1743年以后和孔狄亚克相结织的①。孔狄亚克的“论人类认识的起源”一书经过卢梭的帮助才得以出版(1746年)。
卢梭也读过这位作者的“体系论”。
尽管卢梭写“论不平等”时孔狄亚克的“感觉论”
(1755年)尚未发表,但卢梭一定知道这部准备已久的著作的论点。
自然,孔狄亚克对卢梭的影响究竟达到如何程度那是不可能知道的。我们只能证明他们的思想,在许多点上相同。总之,这个问题并不能使我们怀疑到“论不平等”一书的创造性,因为孔狄亚克只限于通过“个人”研究人的理性的发展,而“论不平等”
则是通过各种社会,作出理性的真正历史。
不过,我们把卢梭的心理学的唯物观点的根源指了出来,仍然是很有意义的。
卢梭早在1756年就开始起草一部题为“感觉主义伦理学”或“贤者的唯物主义”
②的著作了,这本书,无疑地是在他和百科全书派完全决裂的时候才停止写作的。
既然据卢梭本人所说,当他起草本论文时,狄德罗曾对他提供过意见(参看本书第29页)
,可见这篇论文也曾受到百科全书派的影响。但是在这两位友人之间,很难划分哪些思想是属于哪一个人的。人类是在自然中经过了数百万年的
①参看“忏悔录”
,第7卷,第214页。
②见“忏悔录”
,第9卷,第249页。
44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14
过程发展起来的,这一基本概念是在“对自然的解释”
(思想录第五十八)
①里指出来的。狄德罗指出:“在加尼巴尔人和霉屯督人里,人好象野兽一样处在荒野里、森林里②”
;狄德罗一定会使卢梭注意到情感在人类发展中的作用。但是在狄德罗和卢梭之间,有一个基本差别,人们可以从这一差别上看到后来两人思想冲突的根苗。在狄德罗看来,人天然是一种社会性的生物。
在营社会生活以前,人已经实行群居了。
因此自然状态和社会状态并不是完全对立的。
但是在1755年,无论是狄德罗,还是卢梭,当然都没有注意到他们之间思想上的对立可能产生的后果。格里姆在他的“文艺通讯”里介绍“论不平等”时,对这篇论文还是十分颂扬的,那时格里姆恰恰表达了狄德罗的思想。
我们还应当说明:卢梭描写自然状态中的人,到底是受了谁的启发。
卢梭所描写的自然人并不是完全出于他的独创。
在奴隶制度下,人们还保留着生活比较自由的那一时代的记忆。因此许多希腊和拉丁诗人曾以黄金时代为题材,歌颂过那一时代幸福而和平的生活③。卢梭至少是读过拉丁诗人们的作品的。在这些诗人里,我们应该特别提到户克莱修(著有“物性论”
,V。
925—1135)
,他以极生动的笔调描绘了野蛮状态中的人。
他述说野蛮人比文明人更健壮,总的来说,并
①见“狄德罗选集”
,人民古典丛书本,第2卷,第103页。
②引自“普拉德神父护教论续篇”
,见“狄德罗选集”
,人民古典丛书本,第1卷,第107—108页。
③十六、十七世纪中的许多诗人还采用过这种题材。
45
24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