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2/4 页)
精心准备的课,却上得很糟。由于太紧张,每一个从口中说出的字,如同从瓶子里往外一个一个蹦豆子。讲话极不顺畅。
评课的时候,尽管评课的老师说得很婉转,但我看到评课老师眼里分明写着轻视二字。事后,我给自己定了两条,一条是要树立信心,克服一见多人听课就紧张的缺点,一条是有目的的读一读教育教学理论书籍,争取做个能挺起胸脯在讲台上旁征博引,谈笑风生的潇洒老师。就这样,靠了这些,今天,我终于成为一个成熟的教师了。
大凡人们都愿意把美好的记忆或者是自己得意的一面呈示于人,而我却曾经不止一次地对别人谈过自己这些被人轻视的经历,是我想借此哗众取宠使自己显得与众不同吗?不是。其实,我这样一个凡俗女子,和其他普通人一样,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赏。得到肯定和赞赏时,同样会喜形于色,如沐春风。但在经年的被轻视中,我发现自己练就了能看清自己,亦能看清身边的一些生活本来面目的敏锐观察力。被轻视中,把自己放得很低,于是就像河湖汇纳溪流那样从别人那里学到了很多有益的东西。
轻视并不像毒药那么可怕。
如今我愿意把轻视作为一份人生的礼物而不是作为憎恨的理由珍藏在心里,并且时常翻出来,像把玩一粒宝石那样,用欣赏的目光注视它。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您的孩子为何“屡教不改”?
您望子成龙,您望女成凤,您对自己的孩子充满期望。您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不但没有学好,反而做了许多让你头疼的事情来:他们或恋爱成风,或拉帮结伙,或打架,或在半夜三更悄悄潜出宿舍进网吧……
于是,您或言辞激烈地批评,或语重心长地说教。大多数时候孩子洗耳恭听。还有极个别的孩子拗着脖子一副不屑一顾的样子,那也会被您连珠炮的“口诛”批得“体无完肤”,只好“哑口无言”,做出心悦诚服的样子。
您就常常是“为伊消得人憔悴”,一提这类事不是无奈地摇头就是咬牙切齿一副愤激的模样。
您的孩子为何“屡教不改”?笔者以为,在我们家庭教育过程中存在###症结。
症结之一:随意地给孩子贴“孺子不可教”和“屡教不改”的标签。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心理暗示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心理现象。它是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这种信息,从而做出相应的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暗示的作用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积极的暗示可帮助被暗示者稳定情绪、树立自信心及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消极的暗示却能对被暗示者造成不良的影响。
如果您给孩子贴“孺子不可教”和“屡教不改”的标签,势必会在自己心中有意无意产生暗示:这个孩子已经无可救药,我没有办法使他改好。如此以来,那犯错误的孩子从您那里就会接受暗示:或者是我这样爸妈拿我也没什么办法,或者认为爸妈已经放弃我了,我的确是再也没有办法进步了。
从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对自己的行为做到慎之又慎是多么的重要。
症结之二:家长审视思考自己为何“屡教”使“孩子”不改的问题时,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对待孩子的问题时有情绪化倾向。
情绪左右着行为,情绪左右着你对待孩子的态度。
事实上,在你的好心情下,孩子一般没什么问题,大问题也会有变成小问题的可能;在你的坏心情下,小问题会被放大到使你大发雷霆声色俱厉的地步。
把愁和焦急甚至痛恨留在心里,把笑和爱带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育子环境,是育人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
症结之三:教育孩子时过分关注学生的缺点,尤其是当孩子犯了错误出现问题的时候。
著名作家毕淑敏的文章《优点零》值得我们做家长的一看。作家文章里讲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做儿童心理研究的朋友发给孩子们一张表,让他们填填自己的优点和愿望,可很多孩子认真地填写了优点零、愿望零。出现优点是零这样的填写结果,不能不引起家长的反思。
在家庭中,常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摆事实讲道理”曾经是那么的苍白无力,它恶化了家长和孩子之间本来融洽的关系。孩子们甚至以离家出走来逃脱家长的束缚,去找寻所谓的自由。
家长一次次的老调重弹,一次次的苦口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