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页)
已经来‘革’过了”,气得阿Q说“他们没有来叫我!”所以后来官府把他抓起来,又审问,又枪毙时,他什么都说不清,连死都是稀里糊涂地去死的。而他所做的革命梦是什么呢?不过是向王胡、小D们施行报复,要把举人老爷家里的宁式床抢来,要选美女做老婆等等而已。这就是阿Q的革命和革命的阿Q!现在,韶华的《阿Q歪传》就是写到阿Q因为使用了“掉包计”而幸存下来,活到了现在,即活到了20世纪的40——50年代,他混进了革命队伍,在真正的革命运动中,在真正的革命洪流中,他来“革命”了,他搞土改,搞大跃进,参加文化大革命,等等,他成了一个真正的“革命的阿Q” 。于是,阿Q便在革命队伍中,在真的革命中,扮演着当年鲁迅在《阿Q正传》中写到的阿Q的革命和革命的阿Q。不过,时代不同,革命的内容、形式也都不同。但阿Q的精神却是一样的。 于是我们看到,今天的阿Q是如何革命的,今天的阿Q是怎样一个“革命的阿Q”,其实质则是今天在我们革命队伍、干部队伍中,存在着怎样的阿Q式的革命和“革命的阿Q”。他们不再是做报复小角色、抢宁式床、娶老婆之类的梦了。他们是高官得踞,是几百万、几千万地掠夺,是豪宅、豪华车和豪赌,是养二奶、挎小蜜,是出国定居,如此等等。今天的阿Q,确实今非昔比,鸟枪换炮了。阿Q当年说“老子先前比你阔得多”,现在可是该“现代阿Q”吹乎:“老子今天比你过去阔得多”了!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序《阿Q歪传》(2)
我们不是可以说,那些成克杰们、胡长清们、慕绥新们、马向东们、李真们,以及其他各个方面、各种类型的贪污腐败分子,不就是阿Q式的革命和革命的阿Q吗?他们口头上是革命的,成天讲建设社会主义,他们口头上,甚至喊叫反腐败还喊得很响亮,但是,他们心里却是捞钱、捞钱再捞钱!他们的行为却是腐败、腐败再腐败!
《阿Q歪传》正是揭露了这种“阿Q没有死”的历史……社会……文化现象。这种揭露的价值就在于它把今天的现实和历史的真实,结合起来了,一方面勾起我们历史的记忆,另一方面引起我们今天的警惕。当然,更深沉的意义则是,作品的叙述,为我们揭示了今天与昨天的联系,明白了今天社会生活中的“昨天的魂灵”,即揭示了今天现实中丑恶现象背后的民族文化渊源,还揭示了国民劣根性中的“恶魔因素”和民族传统文化中存在的“原始黑暗基础”。这有利于我们认识这种现象的根源,从而清楚它的深厚的渊源,并知道除恶的艰难。
我们古老的文化,是世界上少数几个顶级优秀的文化之一,但是,它现在要从传统向现代转换,只有完成这个过程,它才能延续其生命,才适应现代化的需要,而且成为中国模式现代化的驱动力和文化底蕴。在这一创造性转换中,一方面是极力挖掘、保护、整理、继承传统文化,并做出现代诠释和“现代化处理”;另一方面,则要挖掘其消极因素,清除它的落后、保守以至腐朽的沉渣和污垢。而揭示阿Q的精神病害和劣根性,正是应该属于民族伟大复兴工程中的重要之点。
这部作品,采取了荒谬的外衣,——阿Q没有死,是县太爷照顾本家抓了替死鬼,——阿Q活下来以后,又钻进革命队伍为非作歹等等,这些都是背离现实的可能性而成为荒谬的,但是,这些背离现实的荒谬中所出现的社会现象,即活下来的阿Q的所作所为,确实具有历史的真实性与社会的真实性。荒谬的外衣下包裹着一个真实的内核。这种“荒谬与真实的矛盾与统一”,便构成了这部作品的特征与优势。这是找到了一个使“历史”与现实在叙事上结合起来的有用方式。这是韶华同志的一个创造。
这里,我还想借机说一个题外话,这就是“阿Q精神的积极效应”问题。阿Q精神的主要之点是精神胜利法,鲁迅通过阿Q形象所批判的中国国民劣根性的主要之点,也在于此。但是,在一种特殊的历史境况中,在一种个人的特殊处境中,在个体身上,却凭这精神胜利法,得以度过精神危机,生存下来。这情景是悲剧性的,但确实得到了积极的效应。我国著名作家聂绀弩、丁玲,著名鲁迅研究家朱正,都在他们的言谈和著作中说到,他们在苦难生活中,倒是因为阿Q精神胜利法,而支撑下来,有时甚至是有意识地使用这阿Q精神,而活下来。他们都说“不能不有点阿Q精神”。我自己,也有这方面的体验,那至少是一根使贫病危殆的精神获救的一根“精神稻草”啊!我相信,还有许多人有过这种精神现象和“获救体验”。这是一种很特殊的现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