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部分(第3/4 页)
对加大;此种现象亦表现在政治和经济经营组织的系统上。
在家庭结构上;原有的以父子为主轴的家庭文化被打破了;明显转化为以夫妻为主轴的家庭模式; 传统的角色权威如父权、夫权亦在快速减弱中;父母子女间走向平权主义;夫妻关系也注意到社会地位如社会阶级、经济收入等因素而调整彼此间的角色扮演。张苙云等编《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综述——90年代的台湾社会变迁基本调查系列二》;台北:社会学研究所,1998。
传统的规范性文化对现阶段的台湾而言已难以适应,传统的理想性文化亦面临严重的挑战。因为规范性文化系依据传统的理想性文化而产生的,但当前台湾在现代化过程中,显然传统的社会集体主义的理想性文化不再被重视,因而形成了实际文化与规范性文化间的冲突现象。“重新调适”遂成为必要。张苙云等编《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综述——90年代的台湾社会变迁基本调查系列二》;台北:社会学研究所,1998。
台湾在内外环境的要求下接受了西方科技文明进行工业化,追求经济成长。虽有其硕果,但却仍须付出进行其他文化部门调整的代价。以台湾既有的成就条件包括教育的、经济的,均足以让其在改革中走向新的文化模式。这种新的文化模式将是对传统文化的省思、过去行为的检视和进行去芜存菁与涵化外来文化的结果。基本上,新的文化模式将是扩大的社会集体主义兼容了地区或种族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多元主义文化体系。亦即:对所属民族、种族、全人类和自然界关心的文化模式�实际性文化依然是功利的、竞争的、异质性的,在快速变迁中经过调整的或新设定的,新建构的法令规章与各种“软件”的社会建设将足以使新的规范性文化产生;且将经常被讨论与修改;以保持其适用性。现有的各种社会互动;无论政治的、组织内与组织间的、个人的;也会产生更高的弹性。
永不回头的“文化变迁”
有人称21世纪是一个后现代社会,有人说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也有人将这个时代界定为全球化的时代。全球化力量与本土文化互动的结果形成了:全球文化取代本土文化;全球文化与本土文化共存彼此间没有明显的融合;全球一致文化跟特定的本土文化融合;本土文化也可能强力排斥全球文化。问题是,文化的全球化是以经济全球化为前提与依托的,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由各民族文化相互碰撞和整合而产生的,文化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经济全球化具备了文化的内涵。
1�文化的全球化
毋庸置疑,全球化把世界上的所有国家和民族都卷入了现代化的过程中,但这过程从一开始就是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强弱两极的不平等条件下进行的。总的来看,发达国家尽管也受到全球化的压力,但大体处于受益者的地位,它们的文化精神、价值观等都得已扩张,主体性也得以发挥。虽然全球化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机遇,但面对发达国家的先进优势,其民族文化处于边缘地带,甚至有失去自主性的危险。因此,对于文化的全球性与民族性问题,人们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彻底变革论与怀疑论,乐观主义与悲观主义。
txt小说上传分享
身处变迁下的台湾中产阶层(2)
在全球化的信息时代,文化的融合是大趋势。融合需要交流,而交流就要避免文化霸权主义及狭隘的民族主义。
冷战后,西方学者为文化霸权主义寻找理论依据,推行西方文化中心主义。而发展中国家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如果全面否定外来的先进文化,过分强调对传统文化的继承甚至复归,这就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它必然阻碍民族文化与世界先进文化的接轨,导致民族发展的滞缓,甚至带来民族内外矛盾冲突的加剧,全球化带来了民族文化的危机,也带来了民族文化的机遇;我们不应该简单地把弱势文化发展中导致的冲突,都认为是强势文化对本民族文化的入侵。
2�台湾民众特有的生活形态
90年代台湾民众的生活形态,无论是日常作息、外出用餐、逛地摊、听音乐等,都看出分属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人之间的差异。除此之外,其他如年龄、性别、都市化程度等社会因素也都与之出现不等程度的关联。
台湾地区历年来妇女的劳动率自1954年的29 %、1988年的45�6%,到1994年大致维持在45�4% 的水准。其中固然未婚的妇女劳动参与率较高,但已婚妇女的劳动参与率增长的趋势更为显著。吕玉瑕等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