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部分(第2/4 页)
者被视为“摩擦性失业”,这类失业者对社会及经济发展并没有影响。据“主计处”估计,近3年摩擦性失业人数大###持在15万~19万之间,并无大幅成长的现象。台湾失业问题日益严重,在不久前的一场探讨失业问题的研讨会中,多位学者建议“经建会”应发挥整合“经济部”、“###”及“劳委会”等部门,尽速研拟一套有效解决失业问题的中长程计划;否则,继中高龄失业潮之后,不久台湾也将面临白领的中产阶层失业潮。
至于因为景气衰退、企业关厂裁员而失业的“循环性失业”,近年来则随景气的走势而有升降,2000年初景气趋热,循环性失业曾降到9万人以下,到2001年随着经济衰退而暴增到21万人,2002年由于景气复苏仍弱势,尤其商业景气持续低迷,循环性失业因此持续增至25万人。“主计处”指出,这三类失业中仍以“结构性失业”人数的成长最为明显,1996年之前这一类失业者占总失业人口比重不及5%,但是从此一路攀高,到2000年时达到11%,2002年前11个月更升至15�3%,7年之间激增10个百分点,显示结构性失业问题日趋严重。“台湾省主计处”:《主计处统计资料》;台北,//�dgbas�gov�tw/mp�asp。
因产业结构变化所造成的“结构性失业”在这三类失业问题中最为棘手,理论上,政府可以通过职业训练、就业信息的提供以减缓结构性失业,但由于产业升级所创造的就业机会多半是工程师、技术人员,而流失的就业机会多半属于基层劳力,这些人力很难移转至新兴产业新增的工作机会中,在长期找不到工作下,极可能成为长期失业的人口,甚至退出职场成为“隐藏性失业”(见表8)。
表8依年纪大小所造成的失业率按 年 龄15~24岁1990年8月12�45%较上年同月+3�68个百分点25~44岁8月4�68%较上年同月+2�05个百分点45~64岁8月3�04%较上年同月+1�38个百分点按 学 历国中及以下8月5�11%较上年同月+2�31个百分点高中职8月5�80%较上年同月+2�43个百分点大专以上8月4�46%较上年同月+1�08个百分点
txt小说上传分享
身处变迁下的台湾中产阶层(1)
人类学家克利佛吉利兹曾指出文化最主要的元素是“共识的意义”。余德慧:《中国人的心理系列》,台北:张老师出版社,1991。也就是说,大家的行为,在社会的生活之中,仿佛存在着彼此共同的了解,例如:努力工作、获取成功、拥有一个自己的家、娶妻生子、赚钱养家、考上大学、光宗耀祖、孝顺父母、在小吃摊吃东西等,当我们提到这些事,大家都明白其中的意思,这就是所谓“共识的意义”。于是当大多数人所共识熟悉的规律改变时,就产生了文化的变革。它是一种决定性的突破,是一种改变我们过去生活的法则,有时是与过去生活完全相反的,有时是增强现时的生活法则,其文化理念是相互交错又冲突的因子,有时是以传统的保守民俗持续显现,有时则以全面外来西化为主导,这种参差不齐的人文变革所造成的结果,无意间形成了台湾社会中的“文化变迁”。一般的民众并不以此为意,他们多半是顺势而行的老百姓。但是,在台湾社会网络中最具影响力、主导性,又最能反映知识分子言行思维以及一般生活水平的中产阶层持何种看法呢?他们是真的已确定了自己的方向?还是仍在与未来角力?
被重塑后的社会文化
1961年以后逐步进行的工业化,1970年代的快速经济成长,这些努力的主要目标在于稳定与致富。其间虽伴随着一些文化活动与政策,但在政治层次上并不是重要的,而且相关机构功能的发挥相当有限。因此传统文化的价值在台湾由于追求经济的成就而被忽视;甚至被拋弃了,而产生一些新的文化特质。吴乃德:《中国人的心理系列》,台北:张老师出版社,1991。
在社会伦理上,年资、年龄、性别等归附地位或与归附地位有关的一些条件不再是伦理价值的主体,而改以能力主义为价值取向的基础。这种现象不仅表现在一般社会运动和社会等级地位上,也表现在政治活动上,因而传统的威权主义不复存在而强调竞争与能力。
在角色关系上,由于社会伦理关系的转化,打破了稳定的传统关系,神秘性、特殊性被拋弃,而由理性和一般性取代,亦即社会关系的建构根据个人的能力和成就来决定,因此社会流动加速;角色地位的变异性相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