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1/4 页)
牡匚挥攀疲�胨�鞘欠衲芄坏髡�约旱纳缁嵛恢茫�谝允谐【�梦�鞯嫉纳缁峤峁怪性擞迷�械纳缁峁叵底试础⑷�ψ试春椭�蹲试从泄兀弧÷窖б眨煌�耙�椋��255页。而戴维·古德曼在山西的研究则发现,中国现在的中产阶层,无论是私营业主,还是国有企业的经理,都与国家及党的组织有着良好和密切的社会关系,这是他们获取经济资源的前提之一。David Goodman; “The New Middle Class”; in Merle Goldman & Roderick MacFarquhar(ed�); The Paradox of China�s Post�Mao Reforms; Lond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 最好的txt下载网
杂领:中国的中产阶层(3)
其二,在西方,老式中产阶层的产生和新中产阶层的产生前后相距一个世纪以上,前者主要是工业化的产儿,后者是工业化向后工业社会转变的产儿。但在1978年后的中国,这两个中产阶层群体则基本上是接踵而至的。这是因为,中国的老式中产阶层如私营企业家、乡镇企业家以及小业主等,严格说并不是工业化本身的产儿(在1978年前,中国的工业化就取得了相当的进展,并建立了现代国家制度和科层制体系),而是改革开放后市场转型的结果;而改革开放则将中国社会推进到世界的舞台上去,并很快在它的工业化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包含第三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等后工业成分在内的经济体系,而这一切都是包括专业技术人员和经理阶层等新中产阶层在中国社会浮现的前提。老式中产阶层和新中产阶层出现的时间间隔之短,从1980年代全社会关注的“脑体倒挂”现象到1990年代很快成为“脑体正挂”中能够获得一种感性的证实。现在,中国大陆社会新老中产阶层并存发展的态势,或者说在中产阶层成长过程中体现出的鲜明的异质性,使得我们能够将其形象地称为“杂领”(multiple collars)。
中国大陆中产阶层成长的异质性,与现代化进程稍稍领先于中国大陆的韩国、香港、新加坡和台湾,即所谓亚洲“四小龙”地区十分相似。萧新煌等人的研究发现,“在东亚四国或地区,一方面,职员、经理人员、职业和技术工人的数量同工业体力工人一样迅速增长;另一方面,小业主的规模不但没有衰减,而且随着近来的后福特主义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到发展中国家的重构生活活动的趋势而稳定扩大。结果,在东亚出现了老中产阶层(小雇主、小资产阶级)和新中产阶层的同时增长。”Hsiao; Hisn�Huang Michael (ed�); Discovering of The Middle Classes in East Asia; Taipei; Taiwan: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c Sinica; 1993; p�1�看来,无论在中国大陆,还是在亚洲“四小龙”地区,多种经济形态的并存,是使新老中产阶层能够共时态并存的基本前提。
社会转型与中产阶层的兴起(1)
在西方,工业化及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变是中产阶层产生的社会背景,但在中国,工业化本身并没有对包括中产阶层在内的中国社会的阶层变动发生必然的影响。我们看到,工业化的背景是在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及由此引发的大规模的社会转型下发生作用的。
这样的结论基础是,尽管在1949~1978年的30年间,中国的工业化也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它的年平均增长率即使去除灾难性的大跃进年代(当时最高的年度曾达到110%)也在7%左右。但是,除了遏制中产阶层滋生等政治手段外,另一些经济方面的原因,也使中国中产阶层的产生即使在经济上也是一个梦想。政治上的做法包括两个似乎对立的方面:一是在工人、农民的对立面维持了一个“符号性”的剥削阶级达30年之久。本来,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为了巩固新的基层政权和革命的成果,防止已被推翻的地主和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反抗和破坏,在革命胜利后的一段时期内使用阶级身份符号体系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后来这一符号体系的使用不仅延续了30年,而且被扩大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连上述“阶级敌人”的子女也被打入城乡人口的另册。有关中国农村的具体论述参见周晓虹《传统与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