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部分(第3/4 页)
立起功业和名望。
“陛下,上一次出使匈奴的那一位大夏使者,又派遣人送来了东西。”屋外的宫女小心的通报,明显她对忻明的印象,还是很深刻的。要不然也不会采用特指。
既然连宫女都知道东西是忻明送的,而不是大夏君王送的,看来他是故意做给自己看的。朝凤皱皱眉,然后示意身边的人下去,东西拿过来。
除了常见的金银细软,还有就是一封书信。信封并不厚,捏在手里轻飘飘的。朝凤皱皱眉,还是打开了。只见上面写着三首诗词: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这写的是西晋水军,东下灭孙吴的故事。大将王濬烧,毁东吴拦江的千寻铁索,使东吴在石头城上打出降幡,至此“金陵王气黯然收”,这既是历史的无情演变,也是东吴首脑腐化的结果。
动武小朝廷,曾经得住曹魏的围困,留下赤壁破曹的佳话,却在王睿的楼船下覆灭,原因是失去了同仇敌忾的意志,统治阶层耽于享乐。这看起来,似乎是在说匈奴外国的原因,却又不像。媳妇皱皱眉,再看第二首: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秋风庭院藓侵阶。一任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金剑已沉埋,壮气蒿莱。晚凉天净月华开。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这是南唐后主李煜,在亡国后,囚居北宋京都开封时,写的一首怀念故国的词;词意凄绝,充溢着无可奈何的情绪。
这里词人以生动的比喻,进一步把集合着悲凉、痛苦、伤心、悔恨,交织着绝望与希望的感情,推向了*。落红逐水流,春光已逝去,世事变化急速,好景一去不复返。从前在“天上”,过着自在自由的帝王生活,而今在“人间”却是暗无天日的俘虏生活,一天一地,差别是何等巨大!
“六代豪华,春去也,更无消息。空怅望,山川形胜,已非畴昔。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思往事,愁如织;怀故国,空陈迹。但寒烟衰草,乱鸦斜日。玉树歌残秋露冷,胭脂井坏寒泣。到如今,只有蒋山青,秦淮碧。”
整首词通过山川风物依旧而六朝繁华不再的对比,抒发了作者深沉的怀古感慨。全篇从“六代”入笔,但涵盖面又不仅仅是一个时期、一个地域。作者意在慨叹繁华易逝、富贵不能常有,包含着作者深沉强烈的人生历史感受,是对人生易逝、贵贱无常的感叹,也是对千古兴亡、古今沧桑巨变的概括。
“青书,你对这些诗词怎么看?”朝凤并不避讳站在身边的青书,反而直接把手上的信件,递到青书手中“说说看吧,忻明不是那么简单的人。”
结果信件,青书沉默了一会。这些诗词,都是感伤亡国的诗句。莫不都使人感受到,一份昔荣今衰的悲情,它又超越了一己之感伤、一时之哀叹,使作品的主题,负载着超越时空的永恒的意义。
“诗中的‘玉树’指南朝陈后主所制艳曲《玉树后庭花》,这历来被认为是亡国之音;胭脂井即陈朝的景阳宫井,隋军攻陷建康时,陈后主与宠妃张丽华、孔贵嫔躲入此井中,被隋军活捉。这些都是哀悼亡国的诗词,而且。。。。。。。”
沉默了一下,青书偷偷的扫了眼朝凤的脸色,才壮起胆子开口道:“而且看诗中的意思,亡国大多是因为‘女祸’。”
“是吗?”古人说:人心难以捉摸,喜怒难以猜中。事实本来摆在面前,但按常理推断却失去了正确度量“那么按照你的意思,这些诗词,不过是他用来嘲讽我的了?”
虽是心里这样想,可是青书就是不用脑子,都知道这不是朝凤想听见的答案。于是立刻改口道:“未必如此,且不说陛下您并没有什么过错。就是依靠现在匈奴和大夏的实力差距,大夏也不会贸然来匈奴挑衅。而且,臣总觉得,这些信定有蹊跷。”
“女人是祸水啊,这话说的到是不错。”朝凤站起身子,然后向着青书随意吩咐道“我要先去找一个故人,爱卿就先下去吧。若是有什么事情,朕自会找人传召你。”
“是。”看着朝凤匆忙离开的背影,青书皱皱眉。自己打听过,这个忻明,之前和朝凤的关系,好像还不错。若不是朝凤的表情不对,只怕自己都要怀疑,忻明其实是朝凤,安插在大夏中的内因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