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2部分(第3/4 页)
级计算机的衡量标准不再是运算速度,而是智能化程度。
到二十二世纪末,量子计算机基本上取代了电子计算机,应用范围从人类的日常生活到宇航探险。
当然,在二零九二年之前,每一台量子设备都包含了一笔不菲的专利费。
结果就是,当初投资环日轨道的企业全部赚得盆满钵满,成为了人类世界里最强大的企业。最终,这些企业通过合并、吞并、联合等等方式,形成了支撑人类经济发展的五大经济联合体。
事实上,正是这五大经济联合体,最终促成宇宙人类诞生。
也就是说,宇宙人类与地球人类分道扬镳,除了价值观念上的差别之外,经济利益上的矛盾才是真正的原因。当然,这也符合人类的天性。要知道,在人类历史上,任何一次重大政治变革的背后,都有经济矛盾。甚至可以说,人类的政治体系,本身就建立在经济基础之
不管怎么说,人类在量子理论上取得的重大突破,绝对是一次科技大飞跃。
只是,横垣在人类面前的科技障碍并没消除,即量子理论似乎没有尽头,庞大的环日加速器依然没有让科学家找到基本粒子。纟T!~!
..
第二百九十五章 遗迹
纵观人类历史,在经济利益推动下进行的科学探索,绝对是类文明进步的第一动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在每一次大规模战争期间的科技飞跃,实际上也是经济利益推动下进行的科学探索取得的成果。原因很简单,人类内部战争的根源,实际上就是交战双方的经济矛盾。
在量子理论领域的科研工作,把经济推动模式发挥到了极限。
在环日加速器制造出同相同位量子之后,参与投资的企业没有就此止步,而是决定继续资助科学家,让科学家继续深入探索。虽然做出这一决定的企业家不见得有科学常识,更不可能了解量子理论,但是他们的经济直觉,让他们知道,资助科学家在量子理论领域进行深入研究,绝对是一项极为划算的买卖。也就是说,科学家在量子理论领域所取得的成果都能转化为经济利益。
仅仅五十年之后,第二座环日加速器就建成了。
只是,这座加速器比科学家需要的稍微小一点,在天王星与海王星的轨道之间。只是在设计的时候,每一个加速结点都有独立的轨道部署能力。也就是说,今后如果有必要建造更大的环日加速器,这些加速结点都可以利用上,即直接部署到更远的轨道上,而不是重新制造。只是,轨道半径更大,意味着需要更多的加速结点,因此得在建造的时候,补充一些加速结点。
当财,为了方便科学家进行研究,还在一颗天王星的卫星上建立了科研基地。
这也是在二十二世纪末,离地球最远的一座有常驻人员的宇宙基
问题是,如此巨大的投入,并没有收到预料中的结果。事实上,后来的宇宙人类还建造过更大的环日加速器,最大的一套甚至到达了奥尔特云之外·其轨道长度是第一座环日加速器的上亿倍。可是即便如此,人类的科学家依然没有找到传说中的基本粒子,也就没有完全揭开量子理论的神秘面纱。
当然,这些投入也不是没有回报·而是产生了很大的回报。
比如,后来被宇宙人类用来探索周围星系的“智能粒子”,就是通过在量子理论上的深入研究产生的结果。
在二十二世纪末,已经有理论物理学家提出,量子理论没有尽
说得直接一些,根本就没有所谓的基本粒子存在。
只是,当时没有任何人能够证明·或者说反证。原因很简单,如果没有基本粒子,那么宇宙中的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显然,在量子理贞域,人类走上了一条歧途。
后来,当人类发现了火星上的文明遗迹,才逐渐明白,量子理论很有可能与重力场理论是殊途同归·即这两种理论的终极表达方式是完全一样,只是一个面向微观世界、一个面向宏观世界。
在联系到罗素提出的科学大爆炸理论,就不难明白了。
宇宙人类已经证明·绝大部分外星文明的发展模式都与人类文明不同,其首先接触到的是量子理论,而不是重力场理论。也就是说,文明的正常科技发展线路,应该是在量子理论取得了重大突破之后,才会产生重力场理论,并且由此把微观与宏观联系起来,最终统一到一个完整的物理理论之下。
这一点,在火星的文明遗迹中得到了证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