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2部分(第2/4 页)
。
更重要的是,火星离这片资源区比地球近得多。
也就是说,从火星上出发,去开采小行星带与木星的能源资源,要比从地球上出发方便得多。
这些因素,都决定了在未来的两百、或者三百年内,火星很有可能取代地球,成为人类繁衍生息的主要场所。
毫无疑问,谁占领了火星,谁就掌握了人类的未来。
后来,宇宙人类能够超越地球人类,成为人类文明的主体,主要就与火星有关,即居住在火星上的宇宙人类是地球人类的八倍。当宇宙人类的数量远远多于地球人类时,宇宙人类自然就成为了人类的主
只是,在二十二世纪初,没有人知道在一百多年后,“国家”就将成为历史性名词。
在中国做出让步之后,世界各国的抛起了“火星殖民热潮”。
当时,最需要解决的就是通信问题。
为此,中国联合美国、印度等十九个参与了火星开发工作的国家,提出以国际合作的方式资助量子理论物理学的研究工作。
只是,最终没有以政府资助的方式进行,而是以企业资助的方式进行。
说得准确一些,是由政府组织,资助科研的企业将获得五十年的专利使用权,并且从其他未参与科研的企业收取专利使用费,在五十年之后才取消专利制度,让研究成果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当然,这么做,主要就是保证企业的科研投资能够获得回报。
有趣的是,企业的积极性比政府还要高得多,因为在宇宙经济开发上,通信手段已经成为了限制生产力发展的最大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讲,如果通信技术得不到提高,人类的宇航活动恐怕得暂时终止了。
二一二零年,中国等二十国政府集团与来自这二十个国家的一万多家企业、以及来自其他八十多个国家的数千家企业,签署了共同建造环日粒子加速器的协议,环日粒子加速器工程正式启动。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绝对是人类文明向量子理论发起的最后一次冲刺。
虽然当时已经有人提出,如果设置在火星与地球轨道之间的环日加速器无法在量子理论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就只有建造一座更大的加速器,这座加速器将部署在海王星轨道与冥王星轨道之间。但是从经济角度讲,也许到二十四世纪,人类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建造如此大的加速器。
当然,大部分物理学家、特别是量子理论物理学家对环日加速器都充满了希望。
从理论上讲,这座加速器能把质子加速到极为接近光速的速度,与光速的差距不会高于万亿分之一。在达到这个速度之后,基本上可以视质子已经达到光速,也就有百分之九十九的把握发现基本粒子。
从理讠论上讲,发现基本粒子是在量子理论上取得突破的基础。
这项浩大的工程,持续了二十年。
直到二一四一年,才基本上完成。
仅仅一年之后,科学家就在量子理论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虽然当时,科学家依然没有找到基本粒子,但是用环日加速器,得到了第一对同相同位量子。
这是一对质子。
这个收获,足以让近两万家企业在这二十年内投入的大约十亿亿经费变得有价值,因为这是获得量子通信能力的基础。
有了这个基础,制造量子通信设备就不是问题了。
二一四七年,第一台实验型量子通信器问世。
短短三年之后,量子通信设备就在宇航中取代了所有电磁通信设备,成为了每一艘宇航飞船上的必备品。
当然,这只是量子理论在工程实践中的第一种应用方式。
二一五八年,第一台量子计算机诞生。
虽然这台计算机的性能并不高,甚至比不上当时的家用电子计算机,但是量子计算机的潜能几乎是无限的。
更重要的是,科学家已经发现,人类的大脑实际上就是一台量子计算机。
准确的说,是人类的神经系统在交换信息的时候,不是以电磁方式进行的,而是在量子模式下完成的。
事奂上,这也正是电子计算机永远无法超越生物神经系统的原因。
说白了,这就像算盘无法超越电子计算机一样。
当然,生物的大脑,特别是人类的大脑,比量子计算机还要复杂得多,只是在基本原理上与量子计算机相似。
量子计算机诞生之后,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