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2/4 页)
路工程。但西方情报机构却称,他在苏丹、阿尔及利亚、突尼斯等地建立了营地,招募并训练恐怖分子。
对于阿富汗退役兵,他替他们建了训练营地。他还为苏丹政府修公路,建基础设施。拉登众多的苏丹商业利益包括:加工山羊皮的工厂,一家建筑公司,一家银行,一个向日葵种植厂和进出口公司。
他的建筑公司——“流亡建筑和发展有限公司”是与国家伊斯兰阵线以及苏丹军方合作的。他们修了苏丹港的新机场和1200公里长的从喀土穆至苏丹港的高速公路。
另一家拉登的著名公司是“绿洲与水”公司。这是一家进出口公司。他同时还经营着“塔巴投资有限公司”、喀土穆的“西北伊斯兰银行”,这家银行是与国家伊斯兰阵线合作的,其中拉登至少有5000万美元的投资。
几年来,本·拉登都居住在喀土穆一处由当地保安部队驻守的居所,同时他安排了许多阿富汗退役兵迁入苏丹。
在那些阿富汗退役兵中,有些已经回到了他们的国家,并重新开始了他们的生活。而另一些人回国后,则投入了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活动,他们要为伊斯兰教推翻受西方影响的世俗政府。他们用自己在阿富汗战争中学到的知识,建立了游击队和恐怖基地。在埃及和阿尔及利亚,被称为“阿富汗退役兵”的人士帮助伊斯兰极端分子对付政府。
在大多数的阿拉伯国家,阿富汗退役兵并不受欢迎,政府一直密切注意他们的一举一动。然而,在另一些国家,这些退役兵却得到了热烈的欢迎。
除了这批友善的阿拉伯国家的基地外,在阿富汗的大多数游击队员的训练营地仍在运作,它们为许多正在进行战争的国家提供伊斯兰雇佣军。阿富汗还和从前一样被看成是游击队员的心脏,从那里受过训练的战士被派至任何他们需要的地方。游击队员退役兵开始出现在如索马里、波斯尼亚、科索沃和车臣的伊斯兰战斗中。
然而,一向被美国国务院当做恐怖主义支持者的苏丹,近年来开始倒向美国。1995年,蛰居苏丹的拉登因涉嫌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谋刺埃及总统穆巴拉克,闹得埃苏关系行将破裂。之后,苏丹政府迫于美国、埃及和沙特政府的巨大压力,以及作为苏丹政府向美国致意的一个表示,不得不奉劝拉登离开苏丹另攀高枝,将其驱逐出境。
1996年5月,拉登辗转返回阿富汗,寻求在那里“避难”。直到目前,拉登一直在阿富汗定居。在此期间,他依靠卫星电话和国际互联网与外界保持联系。
拉登在选择阿富汗为最后落脚点之前,常在阿拉伯国家来往。他娶了一个菲律宾女人,在菲律宾有3家大公司。迁入阿富汗后,身后留下了阿富汗退役兵的巨大网络和数家工厂及公司。苏丹好几家主要的公司都与他有着联系,他们为拉登的网络提供后勤援助。
拉登领导的伊斯兰圣战组织也被迫从苏丹转移到阿富汗。受到通缉的一些阿拉伯国家的恐怖组织头目也纷纷到阿富汗与拉登聚会。这其中包括后来成立的“伊斯兰反犹太人和十字军国际阵线”的创始者以及该阵线军事部门领导人、策划在亚的斯亚贝巴刺杀穆巴拉克未遂的主谋穆斯塔法·罕姆宰。
在阿富汗,本·拉登拥有一套房子,并由目前控制着整个阿富汗局势的塔利班士兵保护。他很快把自己隐人了靠近坎大哈市的山区。在那里,他受到了追随者的崇敬,他们尊称他为“教长”,虽然他并没有神职。
在阿富汗巩固了他的基地后,拉登很快就让他庞大的国际网络投人工作。通过高科技手段,例如电传、卫星电话和国际互联网,他得以同分布在阿拉伯世界、欧洲、美国和加拿大的素未谋面的追随者进行联系。
这期间,拉登曾经发布过3次圣战旨意和宗教命令,号召全体穆斯林拿起武器对付美国人,包括1996年8月在国际互联网上发布的针对美国的“战争宣言”。恐怖分子大聚会
据可靠材料证明,由拉登亲自指挥的“阿尔·伊达”大本营,已被狂热的圣战者们视为反对西方势力和反犹太人的核心。
1998年2月,所有阿拉伯国家的恐怖组织曾在拉登的大本营聚会,宣布成立“伊斯兰反犹太人和十字军国际阵线”。这一阵线的创立者有:
本·拉登;
埃曼。扎瓦赫里——埃及圣战者组织头目,1981年曾策划了刺杀埃及总统萨达特的事件;
拉法伊·艾哈迈德·塔哈——埃及伊斯兰团体负责人,1998年11月在埃及南方的卢克索策划了杀害58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