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部分(第3/4 页)
未成,不宜扩张过快”。
“嗯,你也看到新军了?”
“大军返城时,半途间正好遇到‘操’练新卒的徐公向,我便与他闲谈了几句”
李贤来了兴致,“依你之见,新卒多久可以形成战力?”
“若论‘操’演兵士,徐公向当为第一,只要做到令行禁止,上得战场便能杀得人”
太史慈并没有直接说出形成战力的时间,而是对徐盛的能力表示赞赏。
李贤也没有打破沙锅问到底,他笑道:“这次北海军折损的人马可以从新卒中遴选,等到李典、于禁回返,我打算将新卒‘交’给他们,另立两营”。
太史慈与李典、于禁接触不多,不过却也知道,这两人是有真才实干的,“只要使君觉得李、乐二人可靠,此事倒也可行”。
“袁公路难耐寂寞,已经兵发扬州,陶恭祖抵挡不住,前来求援,我便让李典、于禁去了徐州”
太史慈领军在外,对徐州的局势却是不曾了解,“喔?战况如何?”
“李典、于禁用计烧了袁公路的粮秣,袁军无粮,只好退兵了”
太史慈笑道:“恭喜使君又得两员大将”。
徐州之役,可以说是李贤考校李典、于禁的手段。
倘若李典、于禁实力不济,或者说有三心二意,绝对不会任凭李贤驱使,现在,两人用一场大胜来报答李贤的信任,自然算是通过了考校,就算李贤破格提拔,想必也会少去很多非议。
如今李贤麾下武将颇多,拿得出手的文臣谋士却少之又少。
原本国相府的那些官员,多数都是些夸夸其谈之辈,少有真才实学,就算李贤想用他们,都有些无处下手。
之前太史慈北征乐安国的时候,李贤特意嘱咐过,让其注意沿途间的人才,此番,借着话头,李贤便问道:“子义在乐安国内可有收获?”
太史慈明白,这收获自然不是钱粮方面的,而是人才,他知道李贤求贤如渴,当即应诺道:“北上临济城的时候,沿途间偶遇剧县名士徐干,他见我军卒秋毫无犯,当下应诺随军回返”。
徐干,这可是建安七子之一呀,其人在青州颇有名气,如果能够将其收入麾下,对其他的文人士子肯定有“抛砖引‘玉’”之功效。
李贤喜上眉梢:“那徐干现在何处?”
“应该还在城内,他身份特殊,不好过分约束,不过他答应我,日落之前会到郡府外等候”
名士肯定有名士的脾气,李贤表示理解,了却了一桩心事,他又想到了城外的军卒,嘴里道:“今夜便取消酒禁,让将士们开怀畅饮,如此可好?”
太史慈自然没有异议,麾下兵马厮杀了这么久,就像一张绷紧了弦的弯弓,偶尔也需要放松一下,毕竟,一松一驰才是长久之道。
二人又闲谈了一阵,太史慈便告辞离去。
大军驻扎在城外,没有人坐镇指挥,很容易闹出‘乱’子来。
对待凯旋的军士,李贤自然不会吝啬,光是酒‘肉’就装满了几十车。
北海军卒见罢之后自然大喜过望,他们三五成群,勾肩搭背,唱着荤曲,吹着牛皮,很是快活。
。。。
第三百零四章名士徐干
北海军驻扎在城外,李贤身为青州刺史,自然要到军中转一圈,以示重视,不过,由于惦记着徐干,李贤没敢在军中耽搁太久,日落之前他便回到城中。
刚在厅中待了没多久,李贤便听到卫卒来报,说外头有人求见。
李贤不敢怠慢,他急忙迎出‘门’外。
或明或暗的气死风灯下,只见一名二十五岁左右的男子背手而立,他头缠方巾,身着青衫,显得很是自信。
“可是徐干徐伟长先生?”李贤明知故问。
徐干微微颌首,他拱了拱手,道:“正是区区在下,不知足下可是李使君?”
李贤笑道:“正是我,贵客盈‘门’,还请入内详谈”。
徐干白日间在城内转了一圈,他没想到,都昌城竟然有了这么大的变化。
比起数年前的郡城,如今的都昌城更显整洁、繁华,这让徐干很是好奇,能够将郡城治理的如此赏心悦目的郡守,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李贤身材高大,虽说出身寒‘门’,可身上却自有一股气质。
甫一见面,徐干就对李贤有了几分好感。
倘若是一个凶神恶煞、面目可憎之辈,就算徐干不会拂袖而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