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页)
反之心,必须赶紧撤了他的军职,把他调回京师。
司马昭有些犹豫,怕万一调不动诸葛诞,反而逼得他造反。父亲又说:“早反祸小,迟反祸大!”司马昭听了,这才下定了决心,请魏帝曹髦下了一道诏书,拜诸葛诞为司空,叫他速回京师上任,将兵符交给扬州刺史乐琳。
诸葛诞接到诏书后,果然兴兵抗拒,并向东吴称臣求救。司马昭亲自督军二十六万南征,我父亲也随同前往。
诸葛诞调动了十几万大军固守寿春,东吴也发兵三万助战。双方打了几仗,魏兵都占不了上风。
父亲又向司马昭进计说:“楚兵轻而锐,善于攻而不善于守,如果我们深沟高垒围城,就可以不战而克。”
司马昭采纳了我父亲的的意见,不再急着进攻,只是把诸葛诞围困于寿春城。父亲又用计去诸葛诞内部策反,使诸葛诞在困守孤城的同时还要面临激烈的内讧。
围了两个月后,寿春城内弹尽粮绝,魏兵轻易地攻破了寿春城,杀死了诸葛诞。
由于在这次“平叛”中立了大功,父亲进爵为宣阳乡侯,增邑千户,官迁廷尉,掌管天下刑狱,在朝廷中具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司马昭虽然公开篡位的计划被迫推迟了,但这时候的曹魏王朝已被司马家彻底架空了。两个家族之间的矛盾不断累积、升级,终于在魏帝曹髦的景元元年来了一次总爆发。
这年夏天,曹髦又一次在早朝时跟司马昭争执了起来,并且在满朝文武明显的一面倒中落了下风。
忿忿退朝后,曹髦越想越生气:他一个皇帝,居然被自己的臣子当庭奚落,满朝文武,不是帮着司马昭就是袖手站在一旁装白痴。
他成了朝堂上的笑话,地道的傀儡皇帝。十九岁的曹髦正是血气方刚的年纪,如何受得了这种羞辱?
同时他也越想越害怕。因为他的堂兄,也就是在他之前的魏帝曹芳,就是被司马昭的哥哥司马师废黜的。他害怕自己有一天也会遭遇同样的命运。
如果他们曹家兄弟俩依次被司马家兄弟俩废黜了,那不是要“名垂史册”,贻笑天下了?
年轻气盛的皇帝于是召来了一帮他自以为很忠心的大臣,如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等人,很愤怒地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朕不能在此坐受羞辱,坐等废黜了。朕决定,今日就与卿等一同去讨伐他!”
王经还算忠厚,苦苦相劝,要皇上暂时隐忍。王沈、王业只假意附和了几句,就一溜烟地跑到司马昭家,加油添醋地告诉了一番。
司马昭听了只是不屑地一笑,当场并没有说什么。背地里,却命令我父亲立即下去部署,随时准备行动。
几天后,机会来了。我父亲接到线报:曹髦带着宫中宿卫、太监等数百人出宫了。
父亲立即领着数千名禁军赶了上去,在铜雀大街的街尾拦住了皇帝的銮驾。
曹髦一看銮驾被围,慌得站在座位上挥剑乱砍。禁军见了皇帝,还是有些畏缩的,不敢跟皇上对砍,节节后退。
眼看着皇帝的队伍就要杀出一条血路了,禁军前锋成济不知所措,回头向我父亲问道:“情况不妙了,怎么办?”
我父亲回答说:“司马公恩养你等,正是为了今日,现在该怎么办,你还需要问我吗?”
成济粗人一个,头脑简单、性格冲动,听了这话,当即抽刀猛刺曹髦。
曹髦一向养尊处优,哪里是成济的对手?只一击便栽倒在车下,成济再补上一刀,立即毙命。
曹髦带的人见皇帝死了,一哄而散,连给皇帝合上眼帘的人都没有。解决了曹髦后,司马昭和我父亲一合计,觉得现在还不是公开篡权的时候。朝廷内还有一帮曹家的忠臣,老百姓也还当曹魏是正统。于是司马昭很谨慎地对弑君事件做一番表面文章,首先自然是收殓尸体,自己则披麻带孝地前去哭丧。
滴了几滴鳄鱼眼泪后,司马昭问站在一旁的尚书仆射陈泰:“明公认为这次事件该如何处理呢?”
陈泰是个耿直之人,当即毫不犹豫地说:“弑君之罪,罪恶滔天,当然是杀无赦,并诛其九族。为今之计,只有杀了首犯贾充,才能告慰陛下的在天之灵,也才能平息天下百姓的愤怒。”
司马昭沉吟良久,又问:“可不可以杀个不要紧的人,留下贾充?”。陈泰答道:“弑君这种大事,杀个不要紧的人如何服众?”
司马昭听了,一言不发,撇下陈泰走了。
很快命令下来了,成济被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