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部分(第3/4 页)
振是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曾经主编过外国科幻小说集《魔鬼三角与UFO》,发行数十万册,影响了一代科幻迷。郭建中是杭州大学教师,曾作浙江省翻译工作者协会会长。他也翻译了不少科幻佳作,并且获得1991年度世界科幻协会科幻翻译奖——恰佩克奖。
1977年开始,国内许多科技出版社、科普刊物创刊或恢复正常工作。科幻小说作为“科学文艺”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它对读者有极大吸引力,成为这些新刊物的组稿重点。在出版社的带动下,大批作者投入科幻小说创作中。作品发表量和影响力与日俱增,形成了中国科幻的第二次高潮。在这些内外因素促进下,中国科幻强力起飞,其影响力之大,影响范围之广,如今仍未恢复到当时的水平。这次科幻大潮堪称中国科幻的黄金时代。
这次科幻高潮实际上就是第一次高潮潜伏十年后的延续。不仅这次高潮中的主力作家大多仍然是第一次高潮里的那些人,甚至某些作品,如《珊瑚岛上的死光》、《小灵通漫游未来》等,都是在六十年代初就已经完稿的。只是由于时运不济,它们等待了漫长的十多年才得与读者见面。正因为如此,这次高潮几乎没有经过上升期,仅两三年就达到了顶峰,堪称中国科幻文学的大爆发。
这个时期,科幻作家们不仅继续从实践上探索科幻艺术的规律,而且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理论探索。1979年,叶永烈创作了《论科学文艺》一书。其中有相当篇幅是谈科幻小说的创作。1980年由中国科普出版社出版的,黄尹主篇的《论科学幻想小说》一书集中反映了这方面的探索成果,迄今仍是研究中国科幻文学的重要资料。
当时,科幻文学界先后涌现了五个专门的发表园地:北京的《科幻海洋》(海洋出版社主办)、天津的《智慧树》(新蕾出版社主办)、成都的《科学文艺》、黑龙江的《科学时代》以及黑龙江的《科幻小说报》,被业内人士称为“四刊一报”。专业科幻园地的数量超过了前苏联、日本和英国的同期,在世界上也屈指可数。而其十几万甚至几十万的发行量也足可称道。
第三卷:中国科幻文学史 第五章:辉煌的早春时代(1…2)
这一时期,大量主流文学刊物也发表科幻作品。包括《当代》、《小说界》、《北京文学》、《上海文学》、《新港》、《四川文学》,等等。而《人民文学》作为权威的主流文学刊物,陆续发表科幻小说,对提升科幻文学的艺术品味起了很大作用。《作品与争鸣》上也经常发表在当时引起争议的科幻小说,由于其特殊的办刊风格,扩大了科幻的影响。童恩正《珊瑚岛上的死光》和陕西作家魏雅华的《温柔之乡的梦》都获得过全国性的主流文学奖项。当时科幻文学与主流文学之间的这种融洽关系,迄今为止尚未恢复。
那个时代也是中国科幻文学界对外交流的开始。1979年,新浪潮科幻流派主将,英国作家布莱恩奥尔迪斯(Brian W。Aldiss)随“英国名人访问团”访问中国,受邓小平接见。奥尔迪斯曾经想寻找中国科幻作家交流,未果。八十年代初,叶永烈通过上海大学一位叫史密斯的外教,与世界科幻协会建立联系,并成为其第一个中国会员,后来还被选中为世界科幻协会八位理事之一。经他推荐,共有十位科幻作家进入该组织。1983年,美国科幻小说协会作家团以旅游者身份来到上海,著名科幻作家罗伯特海因莱因(RobertAHeinlein)随团与几位中国科幻作家见面。
在人员交往的基础上,外国科幻界和学术界也开始关注中国的科幻文学创作。欧美各国都有中国科幻小说选出版。美国出版的《毛泽东之后的中国文学》一书,还用五万字的篇幅评论了当时的中国科幻小说创作。德国、英国、苏联都有研究中国科幻文学的文章发表。日本科幻界更于1980年成立了“中国科幻文学研究会”,由中文教师岩上治主持。
受蒸蒸日上的发展形势所鼓舞,大陆科幻作家们酝酿成立全国性组织。1980年初,一些科幻作家便拟筹办“中国科幻小说作家协会”。这个动议后来没有实施。1982年8月,在中国科幻面临外界压力的时候,以童恩正为首的十二名科幻作家联名在《文谭》杂志上发表了《关于科幻小说评论的一封信》,抵制对科幻小说不加分析的无端指责。1983年,童恩正、尤异、叶永烈、王晓达、刘兴诗、宋宜昌等十一名科幻作家再次撰写联名信,名为《对于当前科学幻想小说创作和评论几点看法》。该文当时未曾发表。这两封信对当时加诸中国科幻小说上的种种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