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部分(第2/4 页)
年的年辰天灾频仍,东南水灾,京西饥荒,淮河流域大旱,流民四散。大宋朝廷四处赈灾,顾此失彼。赵老大不肯调低税赋,花石纲仍在征集,蔡京的搜刮政策依然故我,北宋的局势很不乐观,蔡京、童贯等人要想北伐,哪有余力。
秦川大地继续蓄积力量,向前发展,不觉又是一年。
西北的军事整顿初显成效,经济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经过屯田,一部分军饷自给自足,裁撤的冗兵分批消化,一部分转到河北,一部分就地转民,小部分转回地方。所节约的粮饷用于精兵建设,加上后期投入,组建轻骑兵和重骑兵。轻骑兵装备强弓硬弩,重骑兵装备马刀长矛。
此外,组建火器营三千,配备新旧火器;组建特种兵三千,专门从事刺探、侦查、策反任务,其配备在全军首屈一指,有强弩、短刀、马刀、长枪和火器,其刀具皆为精钢所制。同时,进一步对军队的职能进行分工,在将官中分出参谋营,在常规兵种当中分出工兵、后勤兵,进行专业化建设。军队作战,后勤保障相当重要,打仗几乎一半打的是后勤,古代运输落后,后勤兵种占了三分之一强,后勤兵种之中包括医疗救护营。医护营请民间郎中教授救护治伤之法,聘请郎中当任军医,刘通也将自己所知道的一些急救知识传给医护营。
西北军队以正规军队的标准来建设,其目标是威武之师,仁义之师,大众之师。掠夺型军队是不需要什么后勤部队的,他们是一群豺狼野兽,是一帮强盗,是对人类的破坏,而不是对人类的建设,带来的是灾难,而不是福祗,虽然有可能盛极一时,但不可能长久。
经过二年多的发展,粮食多起来了,牲口多起来了,从事工商矿业的人多了,煤铁等物资除了供应西北用度,还外销辽夏西域和中原各地。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之后,下一步该考虑发展文化事业,拓展交通,改良人事体制了。
宣和二年六月,公元1120年夏天,刘通等人在筹备长安书院,长安书院也在东郊选址。古代有不少民办书院,官学根本不足以教化民众,官学之中多为世家后裔、士族豪绅子弟,广大贫寒之士难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民办书院大多为有公心的大家族所举办。
在长安书院之外,鼓励各地官府和民间筹资兴建学堂。没有地盘和设施的,想法租借场地。教育是基础**业,需要长期经营。刘通鼓励兴办教育,与人事改制同时进行。官府的富余人员愿意从事教育事业的,发给特别俸银,民间兴办教育的一部分资金也归他们。没有专长只吃闲饭的,动员其从事工商或到矿山谋取出路。就算用闲钱养着一帮富余人员,也不愿他们挤在那里指手画脚,扯皮误事。大锅饭不会生出大同社会,只会带来低效率,打消人们的积极性、创造力,阻碍社会的发展。
十七 西夏之行
西北与周边的联系不断加强。同年夏天,刘通前往西夏,同行的有邓肃、钱松等人。在西夏使者的引领下,来到西夏的首府兴庆。兴庆府是后世的宁夏银川,这里地处宁夏平原,东临黄河,西靠贺兰山,南有六盘山,矿产资源丰富,宁夏平原适宜灌溉种植。兴庆是西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城中所见多有仿造唐宋的建筑。
辽、夏的建立,对于促进当时北部、西部的社会经济发展是有重大贡献的。在契丹、党项族人的带动下,各民族付出辛勤劳动,原来的不毛之地得到了开发。但与此同时,由于各方势均力敌,各国之间你争我夺,也给东方大地带来了无尽的战火。
西夏国王李乾顺隆重接待刘通一行,牛角呜呜,鼓乐响起。因西夏已向宋国称臣,双方以平礼相见。
李乾顺说道:“欢迎刘大人光临兴庆,贵客到来,彼国上下甚感欢欣。”
刘通应道:“阁下盛情,我等荣幸之致。”李乾顺生于1084年,时年36岁。刘通看他样貌,中高身材,步伐沉稳,眼神坚定。
李乾顺即位时年仅3岁,太后梁氏专政。梁氏统治期间,西夏政治**,军队衰弱,宋军趁机来攻,夏军屡战屡败。李乾顺心知肚明,隐忍不发,于1099年16岁那年灭梁氏而亲政。亲政后整顿吏治,减少赋税,注重农桑,兴修水利。在他的治理下,西夏国势转盛,政治清明,社会经济得到很好的发展。此外,其外交政策非常灵活,左右逢源。当宋辽日益衰落时,先是联辽侵宋,夺回一些地盘。又在辽国天祚帝向其求救时断然拒绝,联合金国灭辽攻宋,趁机夺取北宋千里之地。他是西夏自景宗以来最有作为的君主。
要与如此一位人物打交道,需得格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