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页)
无踪 毕澄霞相国寺有意
老妇人手握利剪倒地身亡。董海川知老妇人不愿拖累自己和旁人,才壮烈自尽,不禁肃然起敬。他在李忠义墓旁,挖了一穴,将老妇人尸身安放其中,将土掩埋。然后将宝刀用布包好,背于身后,在李忠义墓前又深深鞠了三躬,然后朝南走去。
董海川朝南走了一月有余,才来到山东泰山脚下。这里群山雄踞,拔地隆起,气势磅礴。他还是初到此山,惊叹不已。难怪汉武帝曾赞叹道:“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矣。”汉代著名文人东方朔也曾著文称赞道:“盖将吞西华,压南衡,驾中嵩,轶北恒,微九河其线,委小七泽其杯,盈彼王屋、太行、终南、五民、岷、番、雁荡之秀,拔天台、会稽之奇。”
董海川寻中路上山,过王母池、红门宫,拾级而上,又过万仙楼、斗母宫,经柏洞、壶天阁、回马岭,便来到中天门。这中天门东靠中溪山,西倚凤凰岭;北望岱顶,云梯高悬,南天门遥遥在上;南眺汶河,流水如带。
董海川看得眼花缭乱,不禁心花怒放。从中天门往上走,山路趋向缓平。过了云步桥,便到了五松亭:传闻泰始皇当年登泰山时,曾在此处松树下避雨,因为松树“护驾”有功,被秦始皇封为“五大夫”。离此不远是对松山,那山双峰对峙,苍松重叠,乱云缥缈其间,风起松涛拍岸。从对松山到南天门的一段山路,是著名的泰山十八盘,盘道中间有一座升仙坊。
董海川走着走着,前面走来一位瘦和尚,双手抱臂,嘻嘻笑道:“你若通过此处,须与我比武。若赢我,便放你过去。”
董海川听了有点恼火,心想:这和尚真是无礼,光天化日之下,竟阻挡别人去路,应当教训教训他。想着,一招“猛虎掏心”,一拳朝那和尚打去。
那瘦和尚不慌不忙,运口气,鼓着嘴巴,“噗”的一声,嘴中扑出一道水柱,朝董海川喷来。董海川不知这是击水功,只觉得一股寒流袭来,包忙闪身,慢了一点,左肩已被击中,
一阵酸痛,扭头一瞧,衣衫已经撕破,左肩头红了一片。他不禁倒退几步。
“师弟,休得无礼!”只听一声大喝,从上面石阶上又下来一位胖和尚。“还不快去担水,师父要骂你呢!”
瘦和尚吐吐舌头,做了个鬼脸,一溜烟似的朝上跑去了。胖和尚也尾随而去。
二人一前一后,疾步如飞。董海川整整衣衫,继续朝前登攀,见石阶上嵌有一双双脚印,他不禁称奇:这胖和尚真是好功力,莫非他们都是铁拐道人郭济元先生的弟子,看来我这番辛苦没有白费,拜师有望了。
越往上走,山路越陡峭,接近南天门时,回头一望,仿佛身在云霄之中,飘飘欲仙。他从摩空阁出来,穿过天街,过了碧霞祠,从唐摩崖往上走就到了泰山极顶,又名玉皇顶。只见山顶有一庙,金碧辉煌,门额书“玉皇庙”三字。
董海川暗喜心想可找到郭先生了,他下意识地摸摸“秋风落叶草”宝刀。这时那个瘦和尚正挑着水桶走出寺门,朝董海川做了一个鬼脸,旋风一般下山去了。
董海川跨出大门,走进大雄宝殿,殿内一片香烟缭绕,一位老法师身披火红袈裟,端坐佛像前。口中念念有词。
董海川正欲上前问话,那胖和尚从西厢房走了出来,问道:“你来这里有何事?”董海川急忙揖身道:“借问佛家,此处可有一位铁拐道人郭济先生?”
胖和尚上下打量他一番,说道:“郭先生来去无踪,云游天下,他从燕山来此栖身,几日前不辞而别,听说他又到河南开封去了。”说罢,不紧不慢地回东厢房去了。
董海川听了,如凉水浇头,大失所望。只得从原路下山,来到中天门,顺凤凰岭西行,经黄西河谷,过黑龙潭,来到一座寺院前。
董海川见天色已晚,便想进寺借宿。走近一瞧,只见山门上写着三个字:普照寺。走进寺门,看见一位老和尚正在练功,他身捷手快,蜿若游蛇,嗖嗖有声。一忽儿,他来一招“金鸡独立”,造型飘洒。董海川不禁叫好,仔细一瞧,宝刀已在和尚手中。
和尚将刀拔出刀鞘,飞步劈向旁边一株幼柏,只听“咔嚓”一声,幼柏拦腰而断。和尚又劈向旁边一座石碑,那石碑也被削去一角。盲和尚啧啧赞道:“好刀!好刀啊!”说着,又一个虎步,那刀又回到董海川身后,功夫干净利索。
董海川“扑通”跪地道:“弟子不远千里,拜访名师,请受弟子一拜!”
盲和尚听了,不耐烦地说:“我这功法是祖传秘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