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3/4 页)
主义道路是不是必要的呢?既然没有一个强大的资产阶级,也就没有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可能。
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要发展资本主义,第一靠对殖民地的掠夺,第二靠剥夺本国的农民和其他小生产者,使之赤贫化。前一点中国不能也不应该做。后一点如果做了,那就会在几亿人口中造成新的阶级分化,引起长期的强烈的社会动荡不安,其结果就不是什么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只会重新走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道路。
事实上中国在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后的三十多年间,虽然有曲折和困难,但是总的说来,保持了国家的独立、统一和社会安定,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生活普遍得到改善。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这些是不可能做到的。
所以,社会主义是中国的具体历史条件所提供的一个必然的选择。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出发,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而走向社会主义,是史无前例的。以落后的经济社会条件为起点,建立社会主义确实极不容易。所以就发生了改革和开放的问题。
142
21胡绳文集
二
改革的方针是在1978年以后才提出来的。
但是要谈论这个问题,可以回溯到中国社会主义起步的时候。
中国在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唯一可以参考和学习的就是已有三十多年历史的苏联的经验。中国在1949年后,用三年实现了恢复经济的任务,接着就进行1953年至1957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在这期间进行的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工作,显然具有自己的特色,并不是照抄苏联。但是,在经济建设方面受苏联的影响是很明显的。
就在这时,中国领导人开始感到苏联的经验不是可以照抄的。毛泽东在1956年《论十大关系》的讲话,讨论中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时,就特别论述了对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缺点和错误要引以为戒。那时他在下列各点上指出了苏联的缺点、错误:一、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二、在国家和农民的关系问题上,“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
,“苏联在这个问题上犯了严重错误”。三、“我们不能像苏联那样,把什么都集中到中央,把地方卡得死死的,一点机动权也没有”。
四、“在苏联,俄罗斯民族同少数民族的关系很不正常”。五、在中国,“以民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为主的许多民主党派,现在还继续存在。在这一点上,我们和苏联不同”。六、毛泽东提出了“向外国学习”的口号。他说:“现在有些国家
143
胡绳文集321
的领导人就不愿意提,甚至不敢提这个口号“。
这里没有点名,但很明显的是指苏联。此外,讲话中还提到工厂在统一领导下的独立性的问题。认为“把什么东西统统都集中在中央或省市,不给工厂一点权力,一点机动的余地,一点利益,恐怕不妥”。
这里虽没有提到苏联,但也显然是针对苏联的经验来说的。
现在来看,毛泽东在1956年还不是已经透彻地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弊病,但的确是指出了一些重要的问题。
固然,看出苏联模式的弊病,还不等于已经弄清楚中国怎样才能做得更好。但是,从5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领导人的指导思想已经明确,不能完全按照苏联的模式做,而应该找出适合中国情况的自己的道路。
在50年代末,中苏两国间的矛盾逐渐激化。
60年代,中苏两党间公开进行争论,直到两党关系中断。两国间也只是保持形式上的关系,甚至发生了边境的军事冲突。中苏两国关系的破裂一直持续了近三十年,到1989年才恢复正常化,但也不是回到50年代的状态。其所以造成两国间关系的破裂,固然有复杂的因素,但有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不承认在对内对外政策上必须服从苏联的指挥棒,成为苏联的“卫星国”。中国决心按照中国的具体情况,走出适合自己情况的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从一开始有些做法就和苏联不同。
例如前面毛泽东说到的几点。中国一贯重视农业的地位;中国没有取消共产党以外的民主党派,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而不实行苏联式的一党政治;中国处
144
421胡绳文集
理少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