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2/4 页)
,为什么这是中国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下去的基本政策。
一
中国执行改革开放政策,是和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相联系着的。中国的改革是在社会主义制度内的改革,开放是在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的开放。
因此,在谈改革和开放问题之前,要简略地讲一下为什么中国要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社会
139
胡绳文集91
主义制度。同样,我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谈这个问题。
早在本世纪20年代刚开始时,中国知识界中就有过一场关于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还是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争论。当时,有一派人认为,社会主义制度虽然比资本主义制度优越,但是中国没有条件实行社会主义,而只能发展资本主义来解决中国的贫穷落后问题。另一派人则认为,从国际条件和中国社会情况来看,中国不可能独立地发展资本主义,因而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现在来回顾那一场争论,前一派人认为中国不能立即实行社会主义这一点是对的,但是他们指望独立地发展资本主义,却被历史事实证明是做不到的。
究竟走资本主义道路,还是走社会主义道路,并不能从抽象地比较这两种制度的优劣来决定。应该承认,中国在20年代以前的几十年中,以至20年代到40年代,许多主张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人是为了争取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当时的中国,是贫穷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如果中国能够独立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无疑是一种进步。但问题是,在中国的历史条件下没有独立地发展资本主义的可能,没有一个资产阶级力量能够为发展资本主义创造必要的前提。
什么前提?
一、独立。当中国为世界上所有帝国主义国家侵略压迫,而实际上失去了作为独立国家的主权的情况下,没有独立,谈不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二、统一。
由于国内的社会矛盾,特别是由于各派军阀势力以各个帝国主义国家为后台互相争夺,造成四分五裂,连年内战;在这种状况下,不实现国家的统一,谈不上发展资本主义。三、土地制度的改革。当中国人口中80%以上的农民无地或少地,只能在前资本主义的
140
021胡绳文集
剥削与压迫下过着毫无权利和贫穷的生活时,谈不上独立地发展资本主义。在那时的中国,民主是广大人民的要求,而民主的最根本的内容,就是几亿农民的生存权利和民主权利问题。要实现独立、统一、土地制度改革这些前提,就不能不面临强大的敌人,就必须克服严重的阻力。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薄弱,也没有能力动员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去进行斗争。
这只要看1924年当孙中山真心诚意地想实现为发展资本主义所必要的前提时,必须和新生的共产党合作就可以知道。
前面说的20年代初争论中的另一派人,就是最早的中国共产主义者。他们在那场争论中正确地断定,中国不可能独立地发展资本主义。但是,当时他们错误地以为社会主义好像就是眼前的现实任务。以后不久,他们逐渐懂得了中国的现实任务还不是社会主义,而是解决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就是解决上述独立、统一、土地制度改革等问题。中国共产党勇敢地担负起了资产阶级所没有能力去担负的任务,发动广大的农民,也发动工人、学生、知识分子和其他一切爱国分子的力量,经过艰难曲折的斗争历程,终于完成了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于1949年取得了革命的胜利。我们称1949年取得胜利的革命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区别于资产阶级领导的旧式的民主革命。如果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那当然会建立资本主义国家;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则不能不导致社会主义。
旧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本来力量很薄弱,其中一部分积极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一部分对革命采取
141
胡绳文集121
中立态度,还有一部分由于可以理解的疑虑,在全国革命胜利时,转移到香港、台湾或国外。新中国采取了保护民族工商业的政策,民族工商业在新民主主义国家中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资产阶级在国家的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中都不占重要地位。
50年代,中国用和平赎买的方式实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对土地改革后分散的个体农业实行社会主义合作化。这样,中国就进入了社会主义。
现在回头来看,中国在50年代走上社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