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2/4 页)
次合影。那一天,罗瑞卿情绪很好,郝治平一直待到很晚还舍不得离开,直到罗瑞卿服了睡前药,她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8月2日上午7时,罗瑞卿被推进了手术室。中午12时左右,手术顺利完成。傍晚时分,罗瑞卿从麻醉中醒来,他对手术的医生说:“Good evening。 Thank you!”医生轻松地对他说:“明天你就可以下床。”
接近凌晨3时的时候,突然一阵急促的电话声将我吵醒。拿起听筒,我听到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消息:罗瑞卿心肌梗塞突发。
“你马上把郝治平大姐接到医院来。”电话里的声音对我说。我随即到郝治平的住房叫醒她,然后把她扶进我开的汽车,迅速点火起步。车灯的光束射入海德堡漫无边际的黑夜里。到了医院,郝治平和我们很快就悲恸地意识到,罗瑞卿大将已经永远离开了我们。
8月5日,中央派专机将罗瑞卿的灵柩迎回北京。8月12日,罗瑞卿的追悼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这一天,天安门广场、新华门、外交部大楼前,红旗半悬,向这位壮志未酬身先死的大将致哀。
后来,我和郝治平一直保持着联系。在我担任总参领导后,每年春节,我都去向她拜年。每年夏天,在北戴河,我也都能见到她。她是个意志坚强的人,一直坚持下海游泳。1996年7月,大型画册《纪念罗瑞卿》在罗瑞卿诞辰90周年之际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发行。我得到了一本,上面盖了罗瑞卿诞辰90周年的纪念印章。由于一直没有罗瑞卿的著作出版,1999年5月,我买下一本传记《罗瑞卿》(作家出版社,1997年7月第一版),请郝治平在扉页签名,并盖上了她和罗瑞卿的印章。
照亮黑夜的璀璨群星
照亮黑夜的璀璨群星:三位开国上将的签名盖章书
开始收藏签名书后,我就把开国战将的签名书作为一大类别,用心搜罗,久而久之,便也蔚然大观。捧读这些战将的签名盖章书,我常有灵犀相通于心之感。因为从这些书中,我能看到英勇的人民解放军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创业史。
躲飞机是写作的最佳时间(1)
2005年11月,我的老秘书朱国荣找到萧克的秘书,转达了我对萧克的敬意,并且说:“熊副总长酷爱收藏签名书,能否得到萧克将军的签名书?”
当时萧克已经98岁高龄。怕萧克的秘书为难,朱国荣又说:“盖章书也行。熊副总长收藏的元帅、大将的书,大都是盖章的。”
萧克的秘书爽快地答应了。没过几天,盖章书送来了,不是一本,而是三本,全部是荣获1984…1988年度茅盾文学奖荣誉奖的长篇小说《浴血罗霄》。
开国将帅中,除了都有赫赫战功外,另有专才的也大有人在,有的擅长诗词,有的擅长书画,但能够上马指挥千军万马,下马提笔洋洋数十万言,写出长篇小说的,恐怕只有萧克将军一人了。他的这部长篇小说就是《浴血罗霄》。
我得到的三本《浴血罗霄》,除了自己收藏外,还有一本送给了我的朋友曹彭龄。我想,萧克将军如果知道此事,一定会欣慰的,因为曹彭龄的父亲曹靖华,就是著名苏联小说《铁流》的译者,而萧克写小说的初衷,就是期望《浴血罗霄》能够成为“中国的《铁流》”。
一本小说从落笔到出版,历经51年;其作者则从29岁的青年变成80岁的老人,这在世界文学史上恐怕都罕有他例。萧克能够在戎马生涯之余挥洒文采,这看似突兀,实际上与他的家庭背景和兴趣爱好有很大关系。萧克出身于书香门第,祖上几代都有人以读书、教书为业,投笔从戎之前,他也在师范学院读书。即使在投笔从戎后,他仍然喜爱文学作品,不但自己读,而且为报刊写了不少白话诗、散文、小故事等。西安事变后,萧克率部从甘肃镇原进军陕西三原,在此期间,第一次读到曹靖华翻译的《铁流》,激动不已。此后不久,在同一位作家谈到《铁流》时,萧克感慨地说:“那是无产阶级斗争的史诗。”
没想到,那位作家惋惜地说:“可惜现在中国缺少一部《铁流》。”
想到自己经历的战争,比《铁流》描绘的更加丰富、生动,萧克于是萌生了写一部类似小说的想法。不久,他将这部构思中的小说命名为《罗霄军》。
“躲飞机是写作的最佳时间。”回忆《罗霄军》写作过程的时候,萧克乐观而幽默地说。创作这部40多万字长篇小说的初稿,前后花了萧克两年多业余时间。国家危亡之际,戎马倥偬之余,萧克的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