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3/4 页)
,躺在吕梁宾馆的床上,给父母写信报平安。
八,第一次写诗。在吕梁行署科委工作期间,思念家乡之情日积月累,竟然能将这种感情写成诗歌,这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事情。当时只是想写,具体到写好之后要不要发表,想不想发表,那是我梦境中的事情。诗人这顶桂冠,在我看来,是那么的遥远而不可及。
九,第一次发表诗歌。在吕梁工作期间,我写了一首小诗《童年》,送给离石县文化馆,之后没几天,这首小诗就登在离石大街上的文化宣传栏内。只可惜这首小诗的原稿丢失了。
十,第一次穿西服。也是在离石工作期间,当时电视上正上演香港电视连续剧《万水千山总是情》,我看到里面有个演员身穿西服,而且脖子上还打着一个领结,非常漂亮。后来,自己也上街买了一个,感觉就是与众不同。
十一,第一次去北京。那是一九九零年五月初,我收到河北省承德地区群众艺术馆的邀请函,请我去参加诗歌创作笔会,并出席中国首届“金山杯”诗歌大展赛颁奖大会。因为那时妻儿都没去过北京,所以提前走了几天,来到北京,投靠本村的一位爷爷,他老人家叫邢相禹,在北京外文书店工作,是村里有文化的名人。
那次,我与妻儿登上了天安门。
那次,因为出门在外,很少喝水,儿子得了扁桃体炎。之后数年手术不提。
十二,第一次参加诗歌创作笔会及颁奖大会。时间同上,地点同上。在此结识了许多全国著名的诗人,如王家新老师,邹静之老师,朱先树老师,等等。
十三,第一次登上长城。时间同上,长城是指河北省境内的金山岭长城。
十四,第一次出版个人专集。文人出书,应该说是瓜熟蒂落的自然现象。现在的情况是,你不会写也行,只要你有钱,你就可以把别人的名字,换成你的名字;你就可以把别人的思想,换成你的思想。然后,聘请几位名人,写一些吹捧你的序言。然后买一个书号。然后你就成了作家。
二零零零年正月,我有了出版自己文集的想法。原因是许多年青诗人都出了个人专集,自己好歹也算个文人,考虑到经济这个因素,所以我选择了报告文学。那本书出版后,效益还是可以的,首先是不赔钱,还有一点剩余。这本书就是父亲给我题写书名的:《丰收》。
十五,第一次上电视。那是二零零一年十月十八日,由于三妹在忻州电视台工作的原因,正好她随身带着一本我的诗集《月*人》。这本书让电视台《社会*》栏目组组长惊奇无比:如今这个社会,还有人写诗?于是,以诗人为主题、以诗歌为新闻的专题片,在诗人生活过的地方开拍。忻州才女董静清出任制片人,美丽漂亮的刘晓燕出任主持人,资深掌镜董瑞军亲自出手,一曲《眷恋》,拔动了诗人内心世界的那根情丝……
十六,第一次担任评委。那是我在忻州地区供销社工作期间,具体日期忘记了,好像是在一九八八年至一九九三年之间,有一年地区供销社组织一次迎七一朗诵会,当时地区供销社主任是郭云(代县人氏,原先在忻州市报社工作,写得一手好诗),他老人家对我的文采是欣赏的,当时供销社墙报的稿子,基本上都是我一个人写的。因此,他请我出任评委,举牌亮分,公开评比。自己也在众人面前,实实在在出了一次风头。
十七,第一次办刊物。我在忻州地区贸易货栈工作期间,也就是一九八八年至一九九三年之间,因自己身处商业系统,又自居一名文化人,会写几句歪诗。当时国家商业部部长胡平,他老人家积极倡导企业文化,我相应地搞起一个狐朋狗友的聚会——《企业文化》编辑部,自编自印,自己组稿。这样出了二期:第一期为试刊,第二期为正刊第一期,之后就停刊了。原因是经济没有保障,好在我还保存着这么二本。
十八,第一次办报。因为自己会写几篇文章,给北京《*与法制》投过几次稿,当时与我联系的负责人叫许冬,他老人家派我在山西地区负责组稿。为此,我以《共和国丰碑》驻山西办事处名义,出了七期《山西人》(内刊)报纸。自己划版,自己写稿,当然主编也是自己。不幸的是,后来也因经济困难停办了。
十九,第一次采访。那是一九九二年的事情,因为同学张保灯在《忻州市报》社工作,也因为自己平时喜欢写些东西,所以去他那里的机会就多一些,也就认识报社一些人员,其中有一位名叫赵补莲,她老人家与她男人冯源潮正编一本《秀容骄子》的书,让我给她写一篇稿子,采访忻州市播明粮站站长王亮田。之后往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