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3/4 页)
1000万英镑,但后来总额竟出人意料地达到了令人震惊的30亿美元!交易中摩根银行收取了1%的手续费,首次就轻松地将3000万美元装入了自己的腰包。到一战结束时,摩根已经“吃得钵满盆满”。尝到了如此甜头的摩根,在同年春天又与法国政府签订了类似的信贷协议,继续充盈着自己的战争之财。
此时的斯特朗也迅速地成立了非正式的美联储董事论坛的组织,定期聚会商讨战争时期的美联储行动准则。他以非常巧妙的手法操纵了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并将分散于12个美联储地区银行的权力集中到美联储纽约银行手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场美国一开始并未参加的战争中,正是斯特朗控制下的“公开市场操作”,美联储纽约银行事实上也只将迅速增加的国债作为了抵押票据,很快就将美联储其他地区银行的票据抵押政策边缘化,从而全面控制了整个美联储系统。
1915年9月,一次空前规模的债券出售正式拉开了序幕。高达5亿美元的“盎格鲁…法兰西”贷款,在威尔逊总统和国务卿罗伯特·蓝辛的支持下得以实施。对于这次规模空前的债券出售,华尔街的银行家们使出了浑身解数,61家债券承销商和1570家金融机构加入了发售业务。
在一战进入到关键之时,英国政府为了得到更多的金钱,宣布将对英国国民所持有的美国债券的利息收入征税,这使得英国人立刻贱价出售手中所持有的债券。于是英国政府的美国代理——摩根公司——就将这些美国债券在华尔街足额出售,很快30亿美元的债券就变了现,英国再次得到了一笔巨款来支撑这场代价越来越高的战事。再此,英美之间的债权关系也开始发生变化,并最终导致了英国对美国原本积累了一百多年的债权人地位不复存在。随着战火的继续蔓延,战争惨烈程度急剧上升,物资消耗速度变得空前,交战国的不惜代价也似乎进入了疯狂状态,向银行的借贷行为也变得越来越不计条件了。但这却是美国华尔街银行家们极为乐见的。
一、华尔街的前世成长(7)
所不同的是,资助欧洲战争的大规模债券发售,使得美国货币流通量巨减,中央银行的威力开始显现出来。于是,美国政府开始大规模增加国债,美联储也以惊人的胃口吃进。巨额的国债弥补了欧洲战争债券所导致的货币紧缩,代价则是美国国债的直线上升。据相关统计数据,到1920年左右,美国的国债就由几年前的10亿美元暴涨到了250亿美元之巨。有一点必须指出,这些数额已然十分庞大的国债,都是用美国百姓的未来纳税作为抵押的,华尔街的银行家们却在此期间一个个爆赚得喜笑颜开。
此时,一战中的交战双方不仅国力消耗殆尽,而且债台高筑,但双方也都更加明白,谁也输不起了。于是,早已将商战游戏融汇贯通了的美国人,缍等到了不可抗拒的渔翁之利。
4.“滴血”式的本性成长
1917年3月5日,美国驻英国大使佩杰在给当时的威尔逊总统密信中说:“我认为正在到来的危机的压力已经超越了摩根公司提供给英国和法国贷款的承受能力。我们能够提供给盟国最大的帮助是信用。除非我们与德国开战,我国政府将无法(向盟国)提供直接信用。”精明的美国人其实已为此刻的到来准备一年多的时间了。美国陆军和海军部门从1916年起就开始了大量采购军事装备。
为了迎合政界,准确地说更是为了迎合那些喜欢玩弄金融游戏的银行家们,1917年10月13日,威尔逊总统发表了讲话,他说:“迫在眉睫的任务是必须使美国的银行资源彻底动员起来。对盟国贷款的压力和权利必须由这个国家的每一个银行机构来承担。我相信这样的银行合作在此刻是一种爱国责任,美联储的成员银行就是这样独特和重要的爱国主义的证明。”正是这位倡导*的美国总统,后来自己也承认“世界大战为的是经济竞争”。这似乎也为之后的海湾、阿富汗之战,批下了某种脚注吧。
1918年11月11日,血腥残酷的第一次人类大浩劫终于落下了帷幕。德国成为战败国,美国尽管直到战争快要结束之时才加入,但却无疑地成为最大赢家。
很快,主要交战国的首脑们经过约定便坐在了一起,开始了所谓的战果分割。如同当时的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所称,“搜遍德国人的口袋也要把钱找出来”。而陪同美国总统威尔逊来到巴黎分割现场的银行家则有:首席金融顾问保罗·沃伯格、摩根和他的律师弗兰克、摩根公司的高级合伙人托马斯·莱蒙、战时工业委员会主席巴鲁、杜勒斯兄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