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2/4 页)
。不久后的1913年,美国政府也主导建立起了被称为联邦储备体系的美国中央银行框架。
所以,从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早期,也可以算作是华尔街的青春期。如果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这个时期的华尔街特点,那便是“不可抑制”。这是因为,这一时期的美国资本市场经过了调整之后,开始进入了一个迅速发展的新阶段。在这个阶段,随着美国“西进运动”的完成,美国的工业迅速崛起,国家总体实力也首次超过了老牌资本主义强国大英帝国,在世界舞台上掀开了美利坚时代。关于详细内容,后文中将予以专门交待。
在美国的工业化进程中,华尔街可谓是陪同着一路成长,从而迅速扩大了自身的规模和影响的。在这里需要特别提到的,便是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正是这次人类历史上的首次人为浩劫,让美利坚民族的实用主义和资本的贪婪本性暴露无遗,美国的实体经济和所谓的虚拟经济,都因这场人类大浩劫而实现了根本性的转变。所以,后来的史学家们才说,美国无疑是这场发生在大洋彼岸战争的最大受惠者。
美国老牌的著名政治家基辛格博士在其名著《大外交》(Diplomacy)一书中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有着这样的评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令人惊讶之处,并不是其爆发的原因仅仅是因为一件与以前其他危机相比显得无足轻重的事件,而是因为它(战争)拖了这样久才爆发。”基辛格的如此评论令人印象深刻。
其实,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是一件看起原本简单而孤立的事件:1914年6月28日,欧洲正统王室哈布斯堡王朝的王储斐迪南大公来到1908年奥地利并吞的波斯尼亚视察,被一位年轻的塞尔维亚刺客刺杀。正是这一性质原本单纯的复仇行为,成为了这场涉及30多个国家、卷入了15亿人口、伤亡高达3000多万人的世界性战争的导火索。
谁都知道,一场战争中实际上消耗的是钱粮。而在20世纪初一战爆发前,欧洲的主要国家要负担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实际上都很吃力。尽管它们拥有庞大的常备军,普及的军事动员体制,但是这些国家的经济状况依然无力支撑巨额的战争费用。在这种情况下,以英德两国为代表的战争双方都很明白,真正要进行一场大规模的战争还是需要左思右想的。于是,开战的时间也就在双方不稳定、昂贵的和平模式中拖延着,直至美联储的成立。
战争之前,美国虽然已是世界上第一的工业强国,拥有庞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和丰富的资源,但是,直到1913年以前仍是一个依赖外债的国家,很少能向国外提供信贷。有人将此归因于美国缺少一个“中央银行”,使得纽约的银行家们难以集中调动全国的金融资源。尽管如此,靠钱生钱的银行家天性使得他们依然对大规模的战争兴奋不已,因为战争无疑能够为他们带来不可估量的利润。
一、华尔街的前世成长(6)
战争之初,当时的德国与美国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素无过节,美国政府却几度与英国交战,所以美国政府对英法与德国之间的这场战争抱着事不关己的观望态度,严守所谓的“中立”。但美国的银行家们却早已按捺不住了。
1913年12月23日,美联储法案通过,“爆发世界级别战争的条件终于成熟了”。这是因为有了一个叫做本杰明·斯特朗的人物。
1904年,斯特朗成为银行家信托(Bankers Trust)董事长。当时,摩根①的亲信戴维森对日益崛起的信托公司越来越担心,这些信托公司业务范围比商业银行更加广泛,所受的政府监管却更少,因此能够以更高的利息吸引资金。为了应付这种新的竞争,戴维森在得到摩根的授意后,于1903年也干起了信托的买卖,斯特朗即是戴维森的具体执行人。在随后的1907年风暴中,银行家信托加入了拯救其他金融机构的行动,斯特朗因此名声大噪。1913年美联储成立之后,斯特朗出任美联储纽约银行董事长这一关键职位。从此,斯特朗也就成了美联储系统实质上的首脑人物,而摩根、保罗、谢夫等华尔街金融巨擎的意图便顺理成章地在美联储得到了不折不扣的贯彻执行。
1914年8月3日,罗斯切尔德在法国的银行就给摩根发报,建议立即组织1亿美元的信贷用于法国向美国购买物资。1914年11月16日,美联储正式运作。12月16日,摩根的左右手戴维森就来到英国,与当时的英国首相赫伯特·阿斯奎斯商谈美国提供信贷一事。1915年1月15日,摩根银行与英国达成信贷协议,数额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