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3/4 页)
荣禄、兵围颐和园劫持慈禧太后的冒险举动,但直到八月初五日回天津后他尚未告密。八月初六晚,袁世凯听到杨崇伊带来北京已发生政变的消息,以为事情泄露,为保全自己,遂和盘端出了维新派围园兵变的密谋。此事在袁世凯亲信张一《心太平室集》及荣禄亲信陈夔龙《梦蕉亭杂记》中均有所载。
张一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入袁世凯幕府,长期随袁左右,所记当由北洋幕府或袁世凯口中听闻,其告密真相与袁世凯后来编造的日记《戊戌纪略》不同;陈夔龙戊戌政变后不久入荣禄幕府,他与袁世凯不睦,所记应是从荣禄口中听闻。两人所记袁世凯告密之情十分接近,即袁世凯本来没有告密的念头,而是在八月初六晚听到杨崇伊带来太后训政捉拿二康的消息后,怕受到牵连故而告密。事情经过大致如下:
袁世凯初五日返津。一天后,即初六日,杨崇伊至天津,向荣禄报告了太后训政的消息。袁世凯拜谒荣禄时,杨崇伊已在荣禄处。荣禄已从杨崇伊处得知太后训政消息,但“佯作不知”。袁世凯刚从北京回津,且受光绪帝封为候补侍郎,荣禄心存疑虑,故而见袁世凯时“令卫兵夹道罗列”。袁世凯“见卫兵夹道罗列”,又从杨崇伊那里得知太后训政,捉拿康有为、康广仁的消息,吓坏了。陈夔龙记载:“袁知事不谐,乃大哭失声,长跪不起。”张一记载:“袁乃跪求荣为做主。”他害怕康有为供出谭嗣同夜访其于法华寺之事,遂将当时守旧派尚不知道的维新派“杀禄围园”、劫持太后的兵变密谋和盘托出。
袁世凯告密的内容又由杨崇伊带回北京,慈禧太后才得知维新派围园兵变的密谋。八月初九日遂有旨:张荫桓、徐致靖、杨深秀、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均着先行革职,交步军统领衙门,拿解刑部治罪。
由于袁世凯告密,事态扩大,清廷大肆搜捕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逃往日本。谭嗣同拒绝出逃,他向友人表示:“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八月十三日,清廷不经审讯即处决“六君子”。八月十四日宣示罪状,有指维新派“包藏祸心,潜图不轨,前日竟有纠约乱党,谋围颐和园,劫制皇太后及朕躬之事,幸经觉察,立破奸谋”等。这说明袁世凯的告密内容已反馈到北京。
至于袁世凯,慈禧太后最初认为他是维新一党,参与围园密谋,并未主动出首,“存心叵测,欲置之重典”。荣禄却看中了袁世凯的才能,为袁力保,最终以虽非主动告密,但把围园密谋和盘托出,总算将功补过。袁世凯不但被旧党宽容,而且受到重用。荣禄进京,袁世凯奉命护理直隶总督,其新建陆军得赏银四千两。人说袁世凯以“六君子”的鲜血染红了自己的顶子,并不为过。
尘埃落定,反思一切,不能不承认慈禧太后目光的老辣。事实上袁世凯在戊戌变法期间倾向维新派,他通过徐世昌与维新派保持密切联系,不但与闻兵变之事,参与、支持密谋,而且作出过使用兵力的承诺。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新政第一人(1)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李鸿章病死,袁世凯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次年6月实授)。二十八年初,袁世凯兼任政务处参预政务大臣、练兵大臣,并在保定创立北洋军政司(后改北洋督练公所),自兼督办,开始编练北洋常备军(简称北洋军),且抓住了清朝京畿的警权。此后,他又兼任督办商务大臣、电政大臣、铁路大臣等职,号称一人身兼八大臣,势力从军事急剧扩张到政治、经济等方面,形成“朝有大政,每由军机处向诸北洋”的局面。袁世凯的权势已远远超过当年的曾国藩、李鸿章。
在当时西方人眼中,李鸿章是“中国第一人”,是中国的改革之父。而袁世凯是李鸿章的最佳继承人,他“一直负责推动整个大清国的现代化进程”,是少数可以左右李鸿章之后的政局、带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政治人物。一位采访过袁世凯的美国记者说,袁世凯是清朝趋向改革和进步的高层官员中的“第一人”,他是“第一个认真学习国外军队的组织方法和战略战术的人,并且也是第一个极力鼓吹军队必须实现现代化的人”。他“虽然不是清国的改革之父,但他能让改革继续进行下去”。他“素质全面”,具有“异常才智”且“野心勃勃”。他善于利用政治时机并有能力把自己推上最高权力的宝座。他吸取了中日战争和义和团式反西方的教训,主张尽量寻求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支持和谅解,以便推动保守的渐进改革。
光绪二十七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