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3/4 页)
。��美国生产指数在股市崩溃之前已经开始出现下滑,股市崩溃雪上加霜加深了萧条的严重性。 1931年才出现了重大银行业危机,1932年2月,凯恩斯观察到“我们的资产建立在了借贷的基础上,风险如此之高,这段时期人人自危,都想早日套现,每个成功套现重获资产流动性的人都在这个过程中压低了资产的价格,结果是他们个人的利润受到伤害,他们对市场的信心也大为减弱。”15
华尔街股市崩盘之后,凯恩斯立即预测“低价货币”政策会很快提振全世界的企业。但到1930年5月,他意识到“我们坠入了国际经济严重沦陷的谷底,这是有史以来我们经历到的痛楚最强烈的一次经济危机。它不仅要求银行利率被迫调整,更需要一个积极而决断的政策,才能将我们从这样的危机中拯救出来。”16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的贴现率的确有所下降,1930年12月保持在2%。然而价格的跌幅超过了利率的跌幅,使债务的实际成本上升。这表明,在实际资产和金融资产的一派熊市下,仅靠利率政策是没有出路的。日本银行和日本财政部在20世纪90年代就应该吸取这个教训。
大萧条的影响(2)
凯恩斯对危机的分析也受到了他自己市场经历的影响,基础产品总是显示供大于需,储蓄总是转入股市做投机,当1928年储蓄流向纽约股票牛市时,持有股票的成本上升,人们开始抛售大量股票,商品价格开始下降,这一次下降亏空了凯恩斯的长期盈利。
凯恩斯的工作经历和个人经历都为他在《货币论》(1930年)一书中对经济大萧条的阐述提供了素材。储蓄比投资“更受青睐”,这些储蓄没有被用来购买新的资产设备,它们在投机市场推波助澜。那时候股票市场允许高杠杆的操作,使得投机热潮愈演愈烈。结果当然就是极富有的一小撮投资者在股票飙升时“利润膨胀”,但是因为实际资产并没有被创造出来,泡沫迟早是要破裂的。
大家普遍认为凯恩斯没有预料到经济会如此不景气,好像黑天鹅是能够被预测的。事实上,凯恩斯和哈耶克都看到1928~1929年间有可能会爆发一个大危机,但其爆发的理由却完全相反。哈耶克认为利率太低,凯恩斯认为利率太高。凯恩斯坚持认为,通货膨胀的测试标准是价格。从商品价格指数来看,1927年时并没有通货膨胀的危险。所以,1928年7月当资金利率从调至5%,以抑制华尔街的投机风时,美联储是在为美国繁荣的经济泼冷水。1928年9月,凯恩斯论述说:“困难在于要为大量涌现的投资资金找到一个出口,特别是央行要抵制利率下调的趋势。”171928年10月他又写道:“我感到现在的风险都倒向了经济萧条这一边……如果花太多的努力用高价的货币手段去阻止投机,那么高价的货币会阻碍新投资,也就很有可能会引起普遍的经济萧条。”18凯恩斯承认,1927~1928年稳定的价格指数掩盖了“利润膨胀”。他此时认为,在房地产和股票市场的投机行为掩盖了企业投资不足这一更为普遍的趋势。一旦这些市场崩溃,他称人们就开始出现“心理贫瘠”,当这种心理占上风后,人们就不再消费了。19
哈耶克的“预测”完全是基于另一套理论,在当时传统的银行家和商人中很具有代表性。由于美联储长期以来使货币价格保持太低,所以才使无法长期持续的信贷热有了市场。为了预防经济大起大落,哈耶克绝不允许银行体系注入任何信贷;他拒绝银行业设部分储备金的做法,也就是银行业只要求银行将储蓄的一部分用做储备金。哈耶克的意思是20世纪20年代后期达到的均衡要求价格水平下调,顺应产量的增加,而平稳的价格则使资产膨胀加剧。信贷的繁荣导致了“投资过度”,如果投资持续超前于“真正的”储蓄,经济将注定走向崩溃。这是后来“奥地利学派”对格林斯潘低价货币政策批评的前身。20
至于经济大萧条的根源,争论还在货币学派和凯恩斯学派之间继续。
凯恩斯承认,在经济萧条出现之前用提高利率的方法可以适当控制经济繁荣,但这只是在控制总需求别无他法的情况下方可一用的补救措施,以抵御通货膨胀。但他认为,这是“危险而无必要的败笔”,保持经济繁荣的方法是维持大量的投资,“通过收入再分配机制”引导消费倾向,“既定的就业率会要求当前的投资适当放小”。21他在1937年曾写道:“财政紧缩而不是提高利率才是控制通货膨胀的方法。”22 。。
大萧条的影响(3)
货币学派的解释基本上来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